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 那棱格勒河是一条在戈壁大漠中肆意流淌的河流。关于这条河的记载,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寥寥几句:“无人区、戈壁滩。”“柴达木盆地第一大河。”发源于昆仑山脉阿尔格山的雪莲山,属台吉乃尔湖水系,年径流量12.43亿立方米。”
那棱格勒河
一条河流的故事远不止几句直观描述这么简单。在初冬的一个清晨,记者一行从海西州格尔木市出发,向那棱格勒河挺进。经过200余公里的跋涉,就到了乌图美仁乡境内的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区,这里原本是无人区。
那棱格勒河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夏秋季节容易发生洪水。随着下游企业不断增多、人员活动越来越密集,迫切需要解决日益突出的用水需求和防洪问题。因此,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应际而生。从此,那棱格勒河有了新的故事。
眼下,正值枯水期,河两岸露出了大片大片的滩涂,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沙砾。河的背景是一脉远山。山下大路上,车辆来来往往,热火朝天。工程建设者走过,衣服沾着沙土,脸面扑满灰尘,但却精神焕发,他们在戈壁滩中战天斗地。
在一个简朴的板房中,我们结识了新婚不久的工程师李佳妍夫妇。这间板房不大,可屋里的一切井井有条,非常整洁。
黄河设计院那棱格勒河PMC项目部李佳妍夫妇。(摄于2020年6月)
“冬天,这里冷极了。但已经习惯了。”李佳妍,这位从新加坡留学归来的“90”后研究生笑着说。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于2018年开工,与海西州其它水利工程不同的是,这个项目引入了新型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承包(PMC)。李佳妍正是就职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那棱格勒PMC项目部,工程一开工就到了这里。
“刚进项目部的时候,条件确实艰苦。”李佳妍说,虽然有板房住,但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信号,更没有供电。起初一个月,因为洗不了澡,身上捂出很多红疹。日常喝水得从河里直接抽取,放到水壶里澄清再用。这种条件直到第二年五月才得以改善。与李佳妍一同来了三位女同事,因为工作需要,现在只有她仍然坚持在项目一线工作。
在风雪中坚守的建设者们
李佳妍用“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来形容这里的环境。她很少发微信朋友圈,因为怕亲朋好友担心,她还开玩笑说,大学同学都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穿着西服,踩着高跟鞋,而自己只能一年四季穿着厚重的工服。
虽然条件艰苦,李佳妍却在这遇见一生挚爱,和在项目部的杨恒坤今年2月领了结婚证。李佳妍说,两个人的浪漫就是借着回格尔木市区的机会吃一顿火锅,这样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切苦,都算不得什么,说过去也就过去了。”李佳妍说。
“其实,一习惯,也就不觉得啥了。”杨恒坤说。
在黄河设计院那棱格勒河PMC项目部,我遇到了很多像李佳妍夫妇一样的水利人,35人的团队,最大的有54岁,最小的也仅22岁,但他们每个人都表现的阳光、乐观、自信。
项目经理黄培杰只有36岁,参加工作12年来,工作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当过监理,做过标段负责人,搞过科研,是位年轻能干的高级工程师。面对这样一个工程,他对自己有信心——建立PMC模式标杆,并向全青海省水利行业推广。
黄培杰说,PMC模式就是给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聘请了一位职业经理。这位“经理”可以代表业主对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过程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和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负责。
其实,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引入PMC模式还有更深层次原因:首先,工程属于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目前青海省在建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意义重大;其次,工程建设中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型较为罕见,坝址覆盖层非常厚,地质条件复杂,截渗墙施工难度巨大,且工程建设地海拔超过3300米,项目整体建设难度及风险系数在同类工程中首屈一指;最后,海西水利专业技术力量、建设经验、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少,缺乏配套的专业力量等客观条件,若采用传统的建管模式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工程质量、建设投资、工期延长将存在较大风险。
坚守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管理局与PMC项目部建设者们。(摄于2020年6月)
那棱格勒水利枢纽工程的总工程师张宝云说,近三年的施工期内,PMC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法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欠缺的实际问题。特别是2019年、2020年经历水利部飞检、质量安全巡查、质量考核以及各级、各类别的实际考验,纵横向对比,均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并将此模式在后续新开工项目中进行了推广、延用。
已到深夜,项目部内却灯火通明。冬日的那棱格勒河畔狂风呼啸,苍茫且凄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建设者们,他们日夜奋战,只为一座水利“新地标”拔地而起。
【来源:青海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