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螺蛳壳”里做“道场”,同孚大楼的故事你了解吗?
今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内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和吴江路三条路围成的地块上有一幢外形奇特的大楼,外墙是深褐色面砖,形状像被削掉大半的圆柱,顶部还带有塔楼。这就是令人一见便印象深刻的同孚大楼。大楼因地制宜,平凡中凸显竣奇,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师的聪明才智,1994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一起来了解一下TA的历史吧↓
同孚大楼由中国银行所建,大楼原名“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曾更名为“吴江大楼”,后因该大楼地处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上,故得此名。
图中半圆形标注“中国银行”的便是同孚大楼
中国银行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于上海金融区的外滩建造一座与其地位相称的银行大楼(现中山东一路23号)。在上海市区仅分行一个营业单位,无分支机构。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内网点的建立,员工的增加,又分别在市中心和西区购进地皮,建造办事处和营业用房,仓库和员工宿舍。在1930年6月和8月分别购进同孚路(现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基地房屋和海宁路(现四川北路海宁路口)地段地皮。
图为位于四川北路894号的素有同孚大楼“姐妹楼“之称的海宁大楼。初名中国银行虹口大楼,1932年竣工,1958年改名中行大楼。
同孚大楼始建于1933年,竣工于1935年,因地形限制,设计师不得不按那块半圆月形的地块建造半圆月形的建筑物。选址地的西邻仅是几间旧式的楼房。在设计之初,银行曾希望对方转让地皮,却未能实现,因此建成今日所看到的同孚大楼。
当时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上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当时就有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理念。造型独特的同孚大楼由于所处地形窄迫,地处南京西路、石门一路的转角,大楼共九层,占地仅393平方米,建筑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地形的“弧形”,所运用的广度比海宁大楼更大、更外延,接近一种二维的“曲面”形式,把它设计出半月牙的形状,以获取更多实用空间。
尤其在角端以“圆弧”“圆柱”做收头,顶部“弧形”压檐延伸绕过“圆柱”,再往后延伸至建筑背面。有弧度的立面,设计成南北向玻璃窗户,采光通透,用足空间。建筑的褐色外立面与斜对面的德义大楼外观遥相呼应,又与周边环境融合,并不显得局促。
站在石门一路吴江路口看同孚
再来到吴江路和石门一路侧边观看,整幢大楼仿佛被齐整地削去一边,十分有趣。
图为80年代末的同孚大楼
同孚大楼的外观简洁,它以带形窗和连续的窗间墙所形成的舒展水平线条为造型特征。北侧主楼梯从三楼至九楼采用了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竖向通窗。建筑外立面除褐色面砖拼贴的图案,檐部和主入口有几何图形的装饰外,没有采用更多的装饰艺术派的细部处理手法,更接近于国际风格,但从室内大理石拼花地面、铁花装饰图案栏杆及一些细部装饰上,我们仍然感受到装饰艺术派的气息。大楼走廊和楼梯全部用大理石拼花地面。尤其是那不成规则的五边形楼梯盘旋而上,线条流畅简洁,富有时代气息。
大楼内的楼梯
从同孚大楼顶层住宅窗户看南京西路石门二路
资料:静安区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