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园效果图
张园将坚持“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原则,分“西、东、北、南”四个区域推进建设。明年,西部区域将率先建成开业——这是静安区相关负责人日前“剧透”的关于“海上第一名园”一系列发展。这片土地将在传承海派历史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商业功能,引入酒店、公寓、办公楼等,新建文化中心、美术馆,打造演艺中心,多点引流高消费客群,推动商业和艺术文化、休闲娱乐相互渗透。
接下来,还将打通地铁地下换乘通道,做厚做实南京西路后街经济建设,拓展体验式商业、多元式文化的功能空间,形成具有先进理念的时尚休闲商业中心,“把张园这个世纪工程打造成精品之作,使其成为上海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地标、都市文明的重要传承地”。
“征而不拆、人走房留”,整体规划保留文化“魂”
张园,曾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部,北至南京西路、东至石门一路、西至丰盛里、南至威海路,是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留存着浓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风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群之一——这里亮起了上海第一盏电灯,上演了上海第一场话剧,开办了上海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引领了诸多上海滩的第一。
为了更好地“保留文化‘魂’”,静安区在全市率先采取“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实施保护性征收和开发。
图为张园改造前
“经过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我们的思路愈发清晰,张园必须走出保护性开发的新路子,打造成为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新样板,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制定出一个高水准的项目规划。”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园地区保护性综合开发方案设计任务书》紧锣密鼓地起草,面向全球建筑大师征集方案。”
图为张园效果图
此外,还邀请了相关设计团队参与到方案设计中。同时,召开方案评审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以同济大学院士领衔的评审团队,从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张园开发项目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要求,实现了高起点谋划。
活化利用,为每栋房屋建立档案
作为全市首例适用“留改拆”政策要求的试点项目,张园保护性开发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先例,在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为了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见效,静安区把调查研究贯彻始终,每月召开调研推进会,共同研究讨论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聚焦建筑保护、建设施工、周边交通等方面,在现场一个一个环节梳理难点、堵点、痛点,列出问题清单,再一项一项跟踪解决。
比如,张园地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档案资料不够齐全,许多信息没有书本记载。于是,静安区果断迈出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为每栋房子做档案,编制了“一幢一档”的《张园地区历史建筑房屋档案》。
图为张园地区历史建筑房屋档案
“一幢一档”将每个门牌号的人文历史、现状测绘、价值评价等信息资料进行记录存档,建立完整详细的档案资料,还在每幢建筑的门、窗等部位都贴上了“保护标签”,注明了该建筑的建造年份、保护重点及看护责任人等。
此外,居民陆续搬离后,建筑保护和消防安全可能存在一定隐患。于是,第一时间制定实施严格的“人防+技防”保护措施,在固定岗、巡逻岗配置保安人员,所有人员一律凭证进入张园,同时,安装80多个摄像头,根据设备传感器及监测探头反馈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对张园场地实施最严格的看护。
图为张园智能平台
而意向入驻企业以及原来在张园居住过的居民代表也被邀请来,共同为张园开发献计出力。
上个月,静安区第二次党代会上,特别强调“要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张园等地区的保护性开发”。张园保护性开发项目作为“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标志性项目,是当前和未来五年静安区将要全力打造的世纪工程。
未来,张园将坚持“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做好保护保留这篇大文章,全力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努力把张园打造成为上海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地标、都市文明的重要传承地。
作者:顾一琼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陆益峰
综合自“上海大调研”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