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 做好自我防护

陈云芬

7月以来,随着强降水、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增多,暴雨、洪涝、雷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6月至8月是云南的主汛期,在防汛最为关键的时期,如何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公众应掌握哪些防灾知识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洪涝雷暴滑坡泥石流

云南为何这些灾害易发频发?

7月以来,云南雨水持续“在线”,6月30日至7月3日、7月11日至12日全省大部地区遭遇了强降水“洗礼”,部分地区出现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有着特殊的海陆分布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同时受两支热带季风以及南海和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影响,天气系统复杂多变,中尺度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引发的洪涝、雷暴等气象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

以洪涝为例,专家分析,云南处于云贵高原,94%的土地为山地,海拔悬殊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而且纬度比较低,接受太阳的热量相对要多一些。地面热力差异分布不均衡,雨季的云南因此常常出现局地单点性强降水,再加上城市排涝系统老化,河道排泄能力不高,乡村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土壤的保水性较差,一旦出现局地单点性强降水,水流容易集中而形成洪涝灾害。

雷电发生时会产生强大的电流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导致人畜伤亡、击毁建筑物、损坏电子设备、引起森林火灾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云南的强雷区主要位于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年平均雷暴日超过90天;少雷区主要位于西北部的怒江、迪庆,年平均雷暴日在25天及以下;多雷区主要分布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昭通、文山、红河、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这些地区年平均雷暴日多于40天但不超过90天。对于这一汛期“常客”,各地需加强防范。

云南汛期为何多滑坡、泥石流灾害?专家解释,云南属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势南低北高,6大水系贯穿全省,陡坡地分布面积大,特殊的地貌环境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同时云南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带东缘附近,地壳抬升幅度大,破坏性地震频繁,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干湿季节分明,干季降水稀少,加速岩土体的风化、松散、开裂,雨季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和连续性强降雨,是绝大多数滑坡、泥石流产生的触发因素。此外,还有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也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早快准”监测预警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处于主汛期的云南,旱涝并存态势明显。7月7日,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7月10日,云南省气象局进入防汛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特别工作状态,各州(市)气象局视当地具体情况研判确定应急响应种类和级别。

据预测,今年下半年我省气候状况总体偏差,主汛期降水分布呈东多西少的趋势,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并存概率大,区域性和单点性极端强降水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高。为此,全省气象部门强化责任担当,抓实抓细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责任落实,全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

落实“早准快”要求,做好灾害性天气滚动预报预测预警。全省气象部门充分挖掘强降水“靶向”预警、智能网格预报建设成果,提高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和短中期强降水过程预报的预见期,在目前预报预警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灾害性天气尽量做到早预报、早预警。同时,完善和优化省、州(市)、县三级从实况业务、短临预报、短中期到延伸期预报“无缝隙”“一张网”的智能预报业务平台,并推进云南智能预报平台边建设、边应用,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率。此外,进一步完善云南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多种发布渠道的综合应用和新媒体拓展,通过自己发、部门转、媒体播3条线共同发力,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时效和覆盖面。

围绕重点,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我省汛期主要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是暴雨洪涝、强降水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领域有中小河流、水库、“五网”建设等重点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旅游景区、城市防汛、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边远山区学校等服务领域。为此,全省气象部门狠下功夫,以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汛期气象服务提质增效。

深化部门联动,加强动态预报预警支撑。全省气象部门加强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地震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共同强化分析研判灾害风险,协同做好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强降水过程气象风险、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和短时临灾气象风险等的预报预警工作。

关注预报提前防范

这些“救命”技能要牢记

专家认为,对于广大公众而言,应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除了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自身也要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自救技能。

如何防范暴雨洪涝灾害?专家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暴雨发生时要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学校、幼儿园等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水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驾驶人员应当关注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情况,确保安全;要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旷野孤立的大树、建筑物和构筑物;河边、湖边、山顶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水出口处、特别潮湿处、山坡与稻田水面交界处、地下有导电矿藏处或土壤电阻率较小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迎风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高耸的烟囱、铁塔及金属屋面的建设物和构筑物等,都是雷电容易袭击的对象。因此,建筑物要安装防雷装置,采取正确的防雷措施,切实做好防护。”专家提出,个人若处于室外,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地面最突出物,要尽量缩小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不要在空旷的地方使用金属杆雨伞、手机和接触金属物体,不要从事农作和骑车、开展球类活动、游泳、划船、垂钓和水上作业,不能在大树下避雨,或在山顶、楼顶逗留,要远离烟囱、铁塔等高耸孤立的物体。若在室内,则要“三要三不要”,即要关闭门窗、远离各种金属管线、远离金属门窗,不要使用电子电器设备、不要使用太阳能沐浴、不要使用有线电话和网络。

“下暴雨,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专家提醒,若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要及时对有危险的居民及设施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当地出现了暴雨或连续强降水后,需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当听到危险区内有轰鸣声、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时,应果断采取逃生措施,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下游跑,可以就近选择树木生长茂密的地带逃生,但不要上树躲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61 字。

转载请注明: 应对极端天气 做好自我防护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