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第130场例行新闻发布会。补充通报6月21日确诊的2例病例情况:
其中,据朝阳区疾控机构流调显示:病例2,男,47岁,住朝阳区小红门(地区)乡红寺村,服务人员,6月1日至17日每日通过“饿了么”平台接单送餐,送餐范围西起南苑路,东至周庄村,北起天坛东门,南至榴乡桥,平均每天接50单左右,每日7时至21时工作,然后骑电动车到首开福茂商场接其妻子回家。
这一病例情况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却有不少网友感到一丝丝心酸。在媒体的一项调查中,相比较“不敢点外卖了”等,感叹“生活不易”的网友数量,远超其他选项。
自从外卖小哥确诊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层面确实多了一些“恐惧”和“担忧”。很多人纷纷表示,之后是不是不敢点外卖了?最近经常点外卖的人,要瑟瑟发抖了?甚至还有极个别人,对外卖小哥群体产生不信任感。
我们需要认识到,当知晓外卖小哥确诊的消息后,必要的警惕和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应该有的,比如提倡无接触派送,在和外卖小哥接触时,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这些都是正常的。但 这份“警惕”要在合理范围内,切忌过度,同样要尊重外卖员这一群体,不能污名化,或者用“排斥”行为影响这个群体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些都不是一个现代文明法治社会愿意看到的景象。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目前来看整体上对外卖员群体并没有负面情绪和行动,反而在确诊外卖小哥轨迹曝光后,整个舆论场更多的声音是心疼、心酸和感动。
要知道,这位外卖小哥已经47岁,每天工作14个小时,接50单左右,送外卖轨迹也相当远,确诊前一天还工作到晚上10点。这些生动的细节,把网友们给看哭了,纷纷感叹生活不易、个体的艰辛与担当。而这样为生活努力奔波奋斗的个体,也值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只要生活有奔头,谁还不想好好活下去呢?即使过程维艰,也无怨无悔,一往无前。对于这位外卖小哥的情况,网友们的心酸背后不仅仅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共情,是有人情味的同理心。从这位外卖小哥的经历中,每一个人都仿佛看到了自己,着实动容。
现在,对于此事,舆论场的主流就是共情。这不仅凸显了网友所产生的共鸣,社会层面所产生的理解,也凸显了我们社会层面的“守望相助”的基本逻辑思维。这背后饱含真情,并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为我们抵挡风险,直面困难,并冲破困境。
未来,因为疫情所带来的改变,还会有很多,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始终守护住这份“同理心”,守住我们的情分,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多些理解和包容,少些歧视和排斥,团结一致,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
网友的同理心,背后的共情,着实让人感动。希望这份“共情”能遍布社会每一个角落,指引着每一个内心向善的个体、每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共同迎接挑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