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在人工智能领域,上市是一个分水岭。
上市前很多公司被投资人追捧无限风光,然而,上市之后,市值则相对高位腰斩、缩水百亿,诸如科沃斯(603486.SH)、虹软科技(688088.SH)则上演了真实版的上市缩水游戏。
那么,即便如此,为何作为“CV四小龙”的云从科技依旧在推动IPO计划呢?
据公开资料显示,云从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后,计划在国内科创板上市,上市时间可能会在2020年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云从科技为啥一定要登陆IPO呢?
云从科技的200亿元估值“稳”吗?
在人工智能领域,云从最大的标签就是其“国家队”背景。
公开资料显示,创办云从科技前,周曦是中科院重庆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主任、信息所副所长,同时担任中科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早年曾在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攻读计算机博士,2011年毕业回国后,周曦进入中科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成立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研究,是中科院研发实力最雄厚的人脸识别团队。
2015年,周曦带着一帮中科院的人“下海创业”,而且在此后发展当中只拿人民币基金,这使其“国家队”的标签更为明显。
关于其融资消息,GPLP犀牛财经经整理后如下:
2015年,云从科技初创时获得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佳都科技、杰翱资本投资;
2015年年末,云从科技完成估值10亿元的A轮,刘益谦等资本大佬进入;
2017年11月,云从科技获得25亿元的B轮融资,顺为资本、普华资本等领投。其中,5亿元人民币来自顺为资本、普华资本、元禾原点等风险投资机构,以及背靠广州地方资源的越秀金控、拥有上海地方资源的张江高科等,另外还有来自广州市的20亿元人民币资金支持;
2018年10月,云从科技完成B 轮融资,其投资机构除了元禾原点、越秀金控、刘益谦等原有股东外,还有多个国家级战略投资者入场,包括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粤科金融集团、上海联升资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地方政府基金与国有资本。
2019年6月,传其完成最新依轮融资,投资方不详,不过,据传其估值达到了230亿元。
此后,云从科技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这也让云从科技的上市进程成为既定事实,何时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据GPLP犀牛财经查阅天眼查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12月10日,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变更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从科技”)。
对此,据澎湃新闻报道,云从科技计划在国内科创板上市,上市时间可能会在2020年底。
一旦成功上市,云从科技将成为继寒武纪之后的“AI第二股”。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谈资本层面的一些东西,这大概是身为‘国家队’的觉悟。”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孙庆凯曾说,
不过,一旦上市,云从科技将不得不与资本产生关联。
此前,关于资本,据媒体报道显示,周曦曾为了迎合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避免触及到国家重点行业的敏感性,拒绝过千亿国际资本的“主动示好”,由此可见,云从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如今看来变得十分复杂。
对此,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彭思龙曾指出,科学家创业有“七宗罪”,其中之一就是容易陷入理想主义的陷阱:“科学家有的时候会迷失在报国情怀中。在研发方向的决策上都会考虑填补国际空白等等,这样导致高支出低回报,企业有时候就死了。”
那么,在资本这条路上,云从科技到底走对了吗?
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 上市到底为什么?
提起上市,人们关注的无非就是两个问题:
1、筹到钱;2、筹到钱之后怎么花。
这是当前很多人工智能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
那么云从科技上市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值得探讨。
在前有科沃斯、虹软科技等人工智能明星企业上市后市值大幅缩水的案例面前,人工智能行业存在虚火旺盛的现实不能忽视——比如在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科沃斯,作为国内第一家服务机器人登陆资本市场后,一路冲高,市值曾超过300亿元,截至4月30日,市值为109.90亿元,上市一年多来,市值缩水逾200亿元,可以说是,高估值泡沫被戳破后,股价一地鸡毛。
另外还有一家明星AI企业虹软科技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28.88元,上市开盘当天开盘价高达86.5元,较发行价上涨199.52%,市值351亿元。狂欢之后一路下挫,截至2020年4月30日,市值为267.43亿元,已缩水四分之一。
因此,人们对于人工智能企业的估值总是表现得忧心忡忡:一方面人工智能企业凭借技术能够得到大量的融资支持估值得以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投资者们很难直接地看到人工智能企业对于未来的规划和营收情况,种种的不透明都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
可以说,相比概念,人工智能企业能否盈利如今已经成为很多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因为从目前可以获得数据来看,AI是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很难在短时间内下定论。
对于云从科技来讲,据GPLP犀牛财经了解,云从科技尽管宣布在2017年已经实现盈利,预计2018年收入达到15亿元,未来预期或能保持4到5倍的增长,其中,金融营收占比30%左右,安防占比约60%。
不过,从目前人工智能的落地程度来看,人工智能独角兽的营收大多都是来自金融、安防领域,市场重合度又很高,剔除政府买单的部分,真正从落地的场景应用里盈利的又有几分呢?
在金融领域,公开资料显示,云从科技最早选择从银行切入。
2015年,周曦带领团队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做远程开户的身份认证系统,这是云从科技的第一单业务。
自此,云从科技在金融行业撕开了一道“口子”。云从科技官网显示,业务涵盖金融、安防、民航、零售等领域,已服务400家银行14.7万网点、31个省级行政区公安、80余家机场,实现银行日均比对2.16亿次、公安战果超3万起、机场日均服务旅客200万人次。
对此,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曾介绍称,云从科技是中国银行业人脸识别的第一大供应商。
除了金融领域,安防也是云从科技的一个重点方向。
事实上,不论是商汤还是旷视都在重点布局安防领域,并积极拓展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且安防在大部分平台营收中占比第一。
2016年下半年,云从科技也开始试水安防领域,不过,云从科技要想在安防领域站稳脚跟摆脱同质化竞争并不容易,因为其他竞争对手也并不弱——2018年,云从科技高级副总裁孙庆凯就明确表示希望同传统安防企业合作。
然而,在安防领域的竞争中,前有海康威视、大华等传统安防行业巨头,后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同行业激烈厮杀,留给云从科技的市场份额并不多。
而且,客观来讲,中国目前安防市场的话语权仍旧由海康威视等传统巨头掌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从科技扩张安防领域的发展进程——在安防行业当中,虽说各家技术有些许不同,推出的产品各式各样,但由于客户所面临的难题基本相似,因此,这些人工智能企业不管是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是推出的产品差异性都不太明显。
那么在此背景下,云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呢?
或许,有时候“国家队”的招牌能够发挥作用,然而,“国家队”也并不是红绿灯,那么,云从科技将如何突围安防行业,同时,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速度呢?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