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中国罗杰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坚定了在华发展信心

默克中国罗杰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坚定了在华发展信心

11月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中有众多世界医疗龙头企业亮相,包括来自英国的龙头药企阿斯利康、丹麦的医疗企业诺和诺德,以及来自欧洲的罗氏、默克等。

新冠疫情之下,这些医药企业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现状、为何参加进博会。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专访默克中国医药健康业务董事总经理罗杰仁。

新京报: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医疗企业,参加进博会对你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罗杰仁: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集政策信息获取、与本地合作伙伴深入交流以及默克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展示和互动机会弥足珍贵。

新京报:新冠疫情对默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罗杰仁:此次危机显示了医药健康和生命科学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也推动了产业的深化发展。尤其在中国,危机加速了医药健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默克通过与阿里健康以及其他的合作也在积极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疫情后的中国经济?会如何影响默克在中国的布局?

罗杰仁:中国经济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强大韧性,中国医药健康市场的巨大潜能,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极大坚定了默克在华发展信心。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现有的医药集采和医保制度?这如何影响默克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罗杰仁:当前无论是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药品一致性评价还是带量采购政策,这些政策出台的初衷非常清晰——中国政府以及我们企业都希望能够触及更多患者,提升患者对药品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我们会支持并遵循这些政策,同时也希望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思考如何触及更广范围的患者,不仅局限于大城市,所以会采取更深更广的策略,满足那些在中国仍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新京报:从医疗行业出发,你如何评价中国的创新药发展现状?

罗杰仁: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具有活力且拥有巨大发展潜能,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大力投资发展本土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着力构建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本土的创新潜力也日益向全球市场输出。同时,中国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数字化医疗行业惊人的响应速度和执行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保覆盖的扩大和药品可及性的提高,中国医药市场前景还有进一步的扩大空间。

新京报记者 李云琦 编辑 陈莉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87 字。

转载请注明: 默克中国罗杰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坚定了在华发展信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