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中下旬时,朱雀基金总经理和董事长互调的消息一度引起业内关注。彼时,朱雀基金曾解释称,“调岗”是应对相关规定的要求,基金公司董事长不能担任基金经理,原董事长梁跃军转任总经理后,将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加大投研力度建设。
近日,这一“业务调整”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6月4日,朱雀基金发布公告称,增聘梁跃军为朱雀企业优胜的基金经理,与张延鹏共同管理该基金。这意味着朱雀基金的前任董事长、现任总经理梁跃军将亲自下场管理基金。
而据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透露,张延鹏即将从朱雀基金离职,这或许也是朱雀基金前任董事长、现任总经理梁跃军不得不亲自下场管理基金的原因。但对于上述说法,朱雀基金工作人员表示否认,并表示梁跃军转任总经理后将发力投研,后面也会发行自己单独的产品。
总经理亲自下场担任基金经理
其实,在公募基金行业,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基金经理,奋斗在投资第一线的情况十分少见,且只发生在投研出身的总经理身上,比如民生加银基金的前任总经理吴剑飞、华商基金的前任总经理梁永强、鹏扬基金的总经理杨爱斌、睿远基金的总经理陈光明(担任专户投资经理)。截至目前,上述4人中有2位已经离任。
梁跃军同样是一位投研出身的总经理。
公开履历显示,他曾就职于招商银行,2000年前后进入券商行业从事了7年的投研工作,历任西南证券、大通证券、西部证券等,2007年和李华轮联合创立了朱雀投资发展中心,2019年1月加入朱雀基金,现任公司总经理。
对于朱雀基金的投研模式,梁跃军曾将其总结为“七子剑阵”,即不强调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而是希望依靠朱雀整体的投研力量去支撑产品的业绩,依靠团队和体系去做产品。梁跃军认为,这种模式会比明星基金经理模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更好。这和同业很多公募基金公司的打法都不太一样。
具体来看,“七子剑阵”包括了七位核心投研成员,其中就有此次事件的另一关键人物——朱雀公募投资部部门总经理兼权益投资总监张延鹏。
张延鹏一直是朱雀基金力推的一员大将,也是其私转公后公募权益投资的“顶梁柱”。
公开履历显示,张延鹏2009年加入朱雀,任职于投资研究部,担任公司董事、投资研究部投资副总监等职;朱雀私转公后,张延鹏转任朱雀基金公募投资部权益投资总监。
截至目前,朱雀基金共发行了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其基金经理一栏中均有张延鹏的名字,但均为“多基金经理”形式。其中,5月22日刚刚成立的朱雀企业优胜原本仅由张延鹏一人管理,近日也增聘了梁跃军为基金经理。
总经理梁跃军的“亲自下场”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朱雀基金的公募权益投资团队并不算人丁兴旺。除张延鹏外,虽然何之渊、翟羽佳两人也均是从朱雀私募时期就在公司的“老人”,但在公募基金领域的名气和号召力仍有待考证,此时,梁跃军回归投资一线无疑可以分担公司的一部分压力。
另一方面,公司前任总经理王欢为市场出身,这也是5月朱雀基金将总经理和董事长职位互换的原因。
私转公一年后的成绩单
朱雀投资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批私募基金公司,在私转公之前的资管规模一度达到200亿,这在私募基金中已属于行业前列。
作为行业内的百亿私募老将,朱雀投资却在取得众多成绩后选择了“私转公”,于2016年9月向证监会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申请;两年后的2018年9月,朱雀基金正式获批,2019年1月正式开业;对此,公司内部称之为“二次创业”,而为了留住和激励人才,公司还宣布将以35%的股权用于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并且承诺在公司成立3年之内推行到位。
2019年6月,朱雀基金发行了第一只公募产品——朱雀产业臻选,“产业臻选”也寄托着朱雀对产业链研究的强调。
据了解,朱雀基金内部格外强调产业链研究,公司建立了生物医药、大消费、TMT和先进制造业等四个产业研究组,且为每个研究组配备有产业背景的带头人,以期望打破过去研究员的行业界限;此外,朱雀还建立了基于产业研究小组之上的产业研究模型,通过数据的积累动态跟踪关键因素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投资判断。
例如,朱雀基金自2019年三季度就比较早的投资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产业链研究后,在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的时候逆势布局锂矿。例如港股赣锋锂业(01772.HK),朱雀基金自2019年10月开始买入并不断加仓,至今已经加仓20余次,就在2020年6月2日,朱雀基金再一次对赣锋锂业以每股均价29.11港元进行了增持,涉资约308万港元,目前所持H股比例由24.96%升至25.01%。
但从投研搭建到产品业绩,再到公司规模、口碑、号召力等等,这一系列的反映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截至2020年6月4日,朱雀产业臻选成立近一年来的收益为21.84%,2020年内收益10.95%,这一业绩在全行业仍处于中游水平;但在公司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朱雀基金的公募资管规模约29.46亿元,已经超过同期成立的同泰基金、东财基金等。
(蓝鲸财经 裴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