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随着我国带量采购的不断推进与完善,药品、高耗值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顶层设计架构已逐渐明晰。一方面,形成协作有力、层次丰富、灵活规范的国家、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另一方面,形成对高值医用耗材采用“一品一策”,探索专项集中采购,对适应症和功能主治相似的探索合并集中采购,议价采购等多种采购机制。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但同质化和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存在重营销轻研发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带量采购,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予以正向引导。
高值医用耗材“一品一策” 探索多种采购机制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随着我国带量采购的不断推进与完善,药品、高耗值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顶层设计架构已逐渐明晰。一方面,形成协作有力、层次丰富、灵活规范的国家、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另一方面,形成对高值医用耗材采用“一品一策”,探索专项集中采购,对适应症和功能主治相似的探索合并集中采购,议价采购等多种采购机制。
权威人士表示,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和医保基金购买的需求侧,一头连着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的供给侧。“用带量采购这个‘小切口’牵引相关改革,可以让生产流通、价格形成、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供应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衔接,形成改革合力。”
目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问题,医保支出压力大幅增加。同时,医疗技术进步也推动医疗消费不断增加,收支压力随之增大。上述人士表示,只有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发挥好战略购买作用,才能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医药工业来看,上述人士坦言,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但同质化和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存在重营销轻研发问题。“做高空间、掌握终端、营销为王、无效供给”的营销思路明显,因此,需要通过带量采购,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予以正向引导。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丁一磊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以我国首个高耗值医疗器械冠脉支架为例,此前某种支架销售价1.8万元,但实际上生产企业仅能拿到2000元,其余90%虚高部分均是带金销售等中间环节产生的费用。
“医药领域给予回扣、垄断控销等行为造成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医保基金大量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药品费用中用于商业贿赂的部分达2000亿-2500亿元,这些最终都由人民群众和医保基金买单。”有业内人士说。
因此,医药行业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并愈加精细化,而带量采购是其中关键一环。通过重构制度体系,消除阻碍市场发挥作用的带金销售、地方保护、信用缺失、劣币驱逐良币等不合理现象,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匹配的价格。前述人士表示,看病不仅要让人民群众用得上药、用得起药,还要让人民群众用得上高质量的药和确定疗效的药,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具体来看,对普适性较强的品种按统一规则集中采购,对高值医用耗材按“一品一策”推进,对特征性较强的品种探索专项集中采购,对适应症和功能主治相似的品种探索合并集中采购,对供求关系变化较大的探索分阶段议价采购,综合运用采购量、合约期、竞争度、替代性不断创新集中采购工具箱。
而从采购主体和频率来看,此前国家医疗保障局价格招采司招标采购处副处长董朝晖表示,未来药品领域将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预计每年开展两批国家带量采购;同时,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
对于药品、耗材采购改革,前述权威人士还透露,将充分运用成本调查、函询约谈、信息披露、指数发布等手段,引导医药企业规范价格行为。加强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试点一省审核、多省共享的资质审核联动模式。建设全国药品价格共享数据库,促进价格信息共享、供应信息互通、信用采集互助、失信行为联惩,逐步增强全国医药集中采购市场的协同性、响应性。
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发展契机 研发投入加大
另据经济日报报道,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防疫物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激增,长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生产此类医疗用品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6日,生物医药行业(按申银万国一级行业分类)已有250家发布了年报,其中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排名前十的公司几乎全为医疗器械类企业,其中更有3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00%,分别为圣湘生物的6527.90%、英科医疗的3829.56%以及达安基因的2556.80%。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陈竹对记者表示,去年疫情的暴发给部分医疗器械类企业带来了非常多的订单,国内外对新冠病毒检测、防护用品的需求激增,再加上一些企业涉及出口业务,更是带动了其业绩快速提升。
中信证券报告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器械消费水平来看,我国医疗器械的消费规模仅占整体医疗市场的1/4左右,相较海外平均40%以上的器械消费、欧美日发达国家50%左右的器械消费水平,我国器械消费仍有明显提升空间。
谈到医疗器械类企业接下来的发展,陈竹认为,伴随着常态化的防控措施和全民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防疫医疗用品的需求仍会维持,去年靠巨额订单实现业绩大幅增长的企业今年增速会相对放缓,“随着我国各类抗疫耗材、药品出口到国外,因为质量高,有口皆碑,逐渐打响了中国品牌,相信未来国际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医疗行业带来考验的同时,也促使生物医药类企业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为众多企业财报的关键词。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已有251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研发投入状况,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这一指标排序看,前6名均为医药制造业公司。其中,百奥泰、前沿生物和君实生物3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暂居前三位,分别为304.15%、297.05%和112.72%。
在陈竹看来,医药行业重视研发投入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药品和耗材的集采会倒逼企业去研发新产品、研发创新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再比如近年来一、二级市场保持火热,企业融到钱后必然会在研发方向增加投入。
从生物医药行业看,截至4月26日,有242家生物医药类公司披露了去年的研发投入状况,2020年的总研发投入达到506.43亿元。具体看,有5家公司2020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分别达到49.89亿元和40.03亿元,位列前两名。
中信证券报告显示,从药品市场结构看,中国创新药占比仅在10%左右,国内创新药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创新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投入维持高增长,为未来创新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从二级市场走势来看,在前期医药生物板块大幅上涨过后,今年该板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机构并未因此看淡其后市的发展,而是逢低进行买入操作。东吴智慧医疗量化基金经理赵梅玲就对中国基金报表示,医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短期可能会因为政策担忧或者市场系统性调整而带来板块整体回调,但中长期看,医药行业始终存在需求强劲、业绩持续增长的高景气细分行业和发展方向,每次行业调整都可能带来配置机会。
华泰柏瑞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张弘也直言,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是医药行业高景气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医药行业的长期比较优势也没有改变,因此对中长期的组合收益依然保持信心。
对于后市看好的投资方向,张弘表示,医疗消费立足于人口老龄化的长期逻辑,在后疫情时代恢复比较确定。而创新医疗器械在疫情阶段显著收益,在之后的恢复阶段有望受到政策鼓励。
工银瑞信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经理赵蓓表示,医药行业结构性看好创新药及 CXO 产业链、疫苗、 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在子行业和个股选择上,张佳荣表示,主要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挖掘“真创新”龙头公司,二是精选短期高估值能通过高增长消化的政策免疫子行业,如 CXO、医疗服务、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