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千万年薪的烦恼,一年人事变动超600次,地产行业迎来人事换挡

由 太史忆秋 发布于 财经

文 | AI财经社 田晏林

编辑 | 董雨晴

2021年开年第一个工作日,地产圈继续不太平。

继“三巽集团总裁王本龙辞职”、“龙光集团执行董事吴剑因处理个人事务辞任公司所有职务”、“禹洲集团执行总裁许珂被曝将在2021年2月底正式离职”等三起人士动荡消息后,前后仅相隔半个月时间,地产圈又迎来了第四起离职消息--荣盛发展发布公告称,张志勇已经请求辞去其担任的公司副总裁职务。

“高管大动荡”在这几年已经成为地产行业的常态。Wind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仅A股上市房企的离职高管就多达101位。另据《国际金融报》不完全统计,2019年有超过90家房企的高管职务发生变动,多达213起。近日,有自媒体梳理发现,截至2020年12月28日,当年发生职务变动的房企高管共662名。

更不乐观的是,这种动荡还在加剧。尽管从官方口径看,这些职务变动既有离职,也有内部升迁;既有主动求变,也有被动告别。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由于业绩重压导致的离职状况在2020年最为突出。

拥有十余年地产金融行业猎头经验的孙涛就坦言,2020年下半年房企中高层管理人员职位变动明显增多,“过去在跟高管们的交流中也能感觉到,职位越高,焦虑越深。要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会主动离职的。”

据多位受访人反馈,在房地产行业,45岁已经是职业经理人的一道坎,一边被老板的高要求搞得心力交瘁,恨不得马上递交辞呈,但另一边,留给他们选择的市场空间已经不多了。

疫情给房企带来的阻力、融资监管渠道的持续收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种种因素叠加,让房企高管们自觉职业发展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

在Top10房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高松,元旦前夕曾向AI财经社预言,年后地产公司的高管“肯定还有一波离职”。“每次的高管变动都是企业生产力和生产资源的一次再分配,老板们觉得刺激一下没准(公司)还有救,不然业务真要干到死胡同了。”

行业到了最焦虑的时刻

2020年疫情给许多房企的销售业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房企业绩完成情况不理想,目标完成度超110%的房企数量不及2019年,仅占提出全年业绩目标房企的27%,为近5年最低。

尽管如此,中国房地产交易规模却再创新高。贝壳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国新房、二手房销售金额达到了22万亿元左右。

图/视觉中国

具体到各家房企,亿翰智库分析指出,2020年有43家房企的销售额达到千亿级别。其中,TOP10房企门槛值为2892亿元,同比增长19%,TOP30房企门槛值为1306亿元,同比涨幅达13%,TOP40房企门槛值破千亿,涨幅达12%。

不过,高松坦言,尽管从销售额上看,超过千亿的已经算是大房企,但5000亿元和1000亿元的房企,管理水平却可以相差多个数量级,不只是差了中间4000亿元这么简单。“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专注于规模,只要公司跑起来就行。现在市场不好了,不是蒙眼狂奔就能解决问题。潮水退去,这时候就看出来不同公司管理理念、风格方法上的差异了。”

此前老板们中意的高管,在市场大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也将暴露其在破局能力上的短板。“销售提不上去,老板肯定着急,开始啥都过问了,给高管的授权不再充分,很容易加速他们的离职。”

孙涛说,地产行情下行,负责营销、土地投资拓展和财务的高管承受极大压力。目前,以上几个岗位也是离职数量相对较多的岗位。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财务负责人表示,财务部的主要职责是编制财报,有些还负责企业融资,“负债太高的企业不好搞钱,所以美化财报是第一把刷子,财务总做账压力很大,编不下去的话,让老板不高兴就只能走人了。”

有房企营销业务人员告诉AI财经社,为了完成销售目标,部分开发商调整了销售业绩的内部认定标准。其中,交齐全款但未进行网签的、只交了40%首付款并草签的、甚至把只缴纳定金的人一并计入了销售业绩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业绩情况。

据孙涛介绍,2020年受业绩压力影响导致离职的案例数量,仅次于内部的岗位变动。2020年7月,万达地产集团总裁吕正韬在半年工作会上,刚刚信心满满地表示,下半年将工作重心全部投入销售,带领万达弯道超车,但仅三天后就离职了。

在孙涛接触过的房企里,不只是万达,碧桂园对高管的淘汰率也非常高。从2020年主要高管的变动上看,的确如此:原集团副总裁彭志斌从甘肃区域总被调任到兰州区域总,最后彻底离职;原首席信息官徐斌,跳槽到旭辉担任同样的职务;原大区营销总经理李万,跳槽到花样年担任营销副总裁;曾经的新闻发言人朱剑敏也离职创业进入医药行业。

其实从去年初,碧桂园就开始大规模调整组织框架,进行区域整合,说到底是为了提高业绩,控制管理成本。据孙涛介绍,碧桂园深圳某项目总经理税前年薪100万-150万元,区域的投资总月薪的基本预算在6-10万元之间,但工资弹性很大,碧桂园会通过测算回报率,制定严格的考核指标。“我们在跟碧桂园离职高管接触中了解到,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业绩完成好的区域公司,管理层收入很高;如果做得不好,盈利很低,管理层不仅奖金考核受到影响,甚至会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高薪的烦恼

半个月前,孙涛在朋友圈里为上市地产公司寻访一名副总裁,年薪给到了税前300万-500万元。“坦白讲,这个岗位的招聘难度很大。”孙涛说,前段时间他为某地产集团牵线财务副总经理,要求精通地产开发及税务管理业务,年薪150万-200万元,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据他观察,高管跳槽首先考虑平台的实力背景、品牌口碑和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还要对老板进行背景调查,了解新岗位的权限和老板授权的尺度,以及新岗位对他是否有挑战性,是否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等。“其实越是高层的岗位,在进行变动时,他们考虑的因素越多,持续周期也越长。”孙涛说,除非这些人以前是副职,新岗位可以转正职,或者在现有公司遇到很大的瓶颈,否则不太会轻易跳槽。

图/视觉中国

特别是超过45岁的职业经理人对于离职十分慎重。如果这些职业经理人在行业里还不算知名,离职后可选择的机会也将很少。因此,这类职业经理人会判断企业未来3到5年的成长性,以及其个人是否有继续升职的空间。

孙涛告诉AI财经社,他在去年接触过一位房企总裁,年龄超过了45岁,正在托人寻找合适的职业机会。“他不想去那种特别高周转的企业,担心工作太累,压力太大,虽然工资高一点,但他身体承受不了,没办法像年轻经理人一样去拼。”

不过这位总裁也在犹豫,如果离职再去找下家,对方不一定会给出比现在高的待遇。“其实他的老板也纠结,一方面觉得自己花上百万聘请对方为公司提升业绩,却收效甚微,感到不满,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去外面再请一个人过来也不一定能迅速解决现有的问题,这个人也可以先用着。”孙涛说,直到现在,这位高管和他的老板都在勉强维持中。

从荣盛离职的张志勇,1970年出生,现年51岁。据知情人士透露,离职前他主要负责荣盛的工程管理,作为上市公司副总裁,年薪达到数百万级别,如果想继续找类似的房企和岗位会有些许难度。前述房企的财务负责人坦言,当前房企项目收缩,好职位坑太少,即使自身条件优秀,也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他认识的一位财务总目前仍在家歇业。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抵是这样的处境吧。

按照孙涛以往的经验,离职跳槽往往以半年为期,对于离职高管来说,如果超过1年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心态肯定会发生巨大变化。要么转型做顾问或者自己创业,要么就是降低期望去小企业,如果还想找相似体量的企业,前提是“肯把职位、薪酬降下来”。

对于房企老板而言,保持管理团队的相对稳定是一个重要课题。员工的去留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息息相关,频繁的人员变动不仅对在职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可能会造成影响,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工重置成本和经济损失。

对于高管来说,离职更是一门学问。从离职时机的考量,到放出离职消息,直到最后离开,每一环节都要谨慎。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看来,高管的变化体现出行业正从高速野蛮式增长换挡到中速重质化发展阶段,无论是房企决策层还是高管都需要调整好心态,健康稳定发展。

铁打的房企,流水的兵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管人事变动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实梳理近十年的媒体报道,类似“房企高管离职潮”的标题,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波。但房地产行业近些年的频繁程度,却还是让外界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寒意与不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告诉AI财经社,高管过于频繁离职,其实会伤害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股民还是用脚投票的多,看到高管离职就会认为是负面信息,从而影响股价和营收。”

图/视觉中国

闽系房企正荣地产便是个中代表。2018年2月,正荣地产赴港上市仅一个月后,企业就突然发生人事巨变。先是原公司行政总裁林朝阳、原公司行政副总裁肖春和,被调任并退出地产板块业务;随后原公司财务总监兼联席公司秘书谈铭恒离职。紧接在2019年初,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袁变革、地产副总裁刘翔、地产设计中心总经理陈伟先后离职。当年年末,集团联席行政总裁王本龙也辞任。

一连串的人事动荡后,正荣地产营收增长快速下降。2019年上半年,正荣地产实现营收586亿元,同比仅增长0.82%。但在2018年同期,正荣地产实现了581亿元的营收,较2017年同比增长达到了170%以上。

不过,房企老板们也并非意识不到这些危机。在盘和林看来,现阶段主动求变的房企老板,在通过组织架构调整、裁员等方式对高管进行全面清理之前,通常对公司事务早有安排,以减少变动给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更进一步的是,有时高管变更也是解决企业代理问题的治理机制之一,也在促使行业提升维稳能力。2011年初,万科老将徐洪舸、肖楠两位副总级别的高管离职后,万科随后启动了股权激励计划,拿出1.1亿份股权稳定核心高管。

尽管时任总裁的郁亮表示,企业在成长中,职业经理团队有进有出“很正常”,但他同时坦承,高管离职是自身面临中年危机问题,股权激励作用不大,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会找激励方法的”。

如今,十余年的行业发展,地产公司已经不缺激励措施了,甚至随着各家企业展开管培生计划,地产高管面临着人才过剩的情况。一些大企业也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小企业的高管。不过,在行业猎头看来,真正优秀、业务功底扎实、能打硬战的且有清晰职位规划的人才永远都是人才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企业招募人才,人才选择企业。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以及调控进入深水区,地产行业人才流动的加剧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孙涛、高松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