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的深度思考!关于新冠,这才是决策者最该了解的

5000字的深度思考!关于新冠,这才是决策者最该了解的

口述:埃里克·马斯金 詹姆斯·米切尔

编辑:三三

来源:正和岛

01、新冠疫情对世界的几点影响

问:全球化在过去二三十年,一直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其成为了受害者。世界银行新任首席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曾评论说“新冠疫情给全球化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

如果全球化从鼎盛时期倒退,这种倒退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技术创新方面,又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埃里克·马斯金:首先,我同意卡门·莱因哈特的观点,新冠疫情正危及全球化。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奇迹主要归功于全球化,印度也是因为全球化而快速巨变的国家,全球化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全球化让全球的劳动力成为了一个整体,比如你是一家美国企业,在全球化下,你可以雇佣在中国的工人,中国的企业同样可以雇佣生活在美国的工人,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就可以实现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协作,劳动力不再需要跨国流动。

如果新冠疫情终结全球化,那么全球化允许我们利用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都无法发挥了,所有人都会遭殃。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么努力,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虽然疫情发生时,一些国家会很自然地倾向切断自己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防范疫情输入,但是我认为全球化终结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当然,全球化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是没有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是可以纠正的,全球化需要很好的保持。

问:全球化也有弊端,其中一个显著的副作用可能就是所谓的不平等,比如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美国国内的不平等,您认为全球化导致的不平等问题有可能解决吗?

埃里克·马斯金:全球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平等,比如与40年前相比,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了。

全球化加剧了美国国内的不平等,是因为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对全球市场有吸引力的技能型人才,而那些没有技能或是技能低下的人就被落在了后面,要么收入停滞不前,要么失去安身立命之地。

如何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

不是试图阻止全球化,而是改善教育,对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让更多人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美国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中国也经历了不平等的加剧,对中国来说,同样如此,需要改善教育以及加强技能培训。

问:除了全球化,过去二三十年,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比如汽车制造业,一方面自动化带来了大量的利润,另一方面导致了很多国家丧失大量工作岗位。米切尔先生您对技术创新有什么看法?对马斯金教授关于全球化的评论有什么补充吗?

詹姆斯·米切尔:首先,关于全球化我想补充几点。

全球化一直并且现在仍然是令人惊叹的发展引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帮助数十亿人摆脱贫困。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认为全球化喜忧参半,是一个长期的主题;从社会角度来讲,全球化令新观念融会贯通,其与生俱来的灵活性令人向往;从文化角度来看,不同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因素。所以,全球化带有积极的属性。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某些挑战,比如我们正在关注的流行病和全球变暖,只有在全球框架内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决。

另外,疫情会不会彻底终结全球化?我认为凡事皆有可能。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么想过于悲观。或者说谢天谢地,历史上的全球疫情并未造成我们所担心的后果。

1919年全球瘟疫,并没有对全球化或去全球化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再往前看,13世纪的黑死病虽然重塑了当时的资本流动和贸易行为,但并没有阻止资本流动和贸易行为。

我确信,这场特殊的危机不会带来像黑死病那样巨大的痛苦,但可能会改变资本流动或经济活动的通路。这些我们只能在未来数年中静观其变。

最后,关于技术创新。

我认为世界仍然具有全球属性,全球化会催生某种形式的技术创新。人类天生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有一个天然青睐创新的全球体系,在过去三十年里,创新主要聚焦微型化,比如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等等。但是,未来创新的重点可能会延伸到其他领域。

埃里克·马斯金:有句话“需求是创新之母”,放在现在的环境之下,反过来也可以认为疫情或许会促进创新。

疫情推动世界上的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新药,比如疫苗、新的基因疗法等等。毫无疑问,所有的努力都会对其他产品产生很多溢出效应。

问:中国网民还为“需求是创新之母”创造了后半句“无聊是创新之父”。几亿人居家隔离,不得不琢磨出各种娱乐方式,比如短视频、网络购物等等。

正如马斯金教授所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对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米切尔先生您认为外源性干扰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技术创新过程?

詹姆斯·米切尔:不管是创新之父还是之母,外源性冲击确实可以刺激创新。

二战的6年催生了原子核能研究,衍生出电子计算,带来现代抗生素,喷气式发动机、雷达。所以,我认为无论外源性冲击持续多久,在激励疫苗和防疫措施等技术创新方面,都会有一定成效,并且会间接衍生出新技术。

无论新冠疫情是否发生,世界都会从一种基于物理学的范式转向基于物理和生物学的新范式。这一趋势基于人类对DNA和RNA进行测序的能力,以及实际上对病毒进行编码或调整DNA的能力,而新冠疫情会直接或间接地加速这种转变。

02、研发新冠疫苗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应该是一个国际项目

问:两位对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观点非常精辟,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机制设计”。

马斯金教授创建了机制设计理论,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设计得当的竞标机制成功把无线电频谱和在线广告转化为良好的业务。请马斯金教授分享一下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学到什么呢?

埃里克·马斯金:在讲之前,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机制设计。

机制设计的含义就是先决定想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个人目标,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实现社会目标感兴趣。因此,机制设计需要试图调整人们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有一块蛋糕要分给两个孩子Alice和Bob。你的社会目标是把蛋糕切成两半,每个孩子一块蛋糕,公平地分蛋糕。

从你的角度来看,正好对半分,但孩子们看蛋糕的方式可能与你不同,你缺乏足够的信息,并不了解孩子们的想法,Bob可能会认为Alice的蛋糕更大。

那么如何做到公平的分蛋糕呢?有一个非常巧妙又简单的解决方案,不是你来切蛋糕,而是让其中一个孩子Bob切蛋糕,然后让Alice选择拿走哪块蛋糕。

我不敢说使用这个机制就能实现公平的分配,但至少Bob在切蛋糕时,能确保从他的角度来看,两块蛋糕大小相等。因为如果其中一块比较大,他知道Alice会拿走,他就只能拿较小的一块,所以Bob会仔细切蛋糕,这样不管Alice拿走哪一块,他都至少有一半蛋糕。从Alice的角度来说,Alice会认为自己至少得到了一半的蛋糕,因为她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块蛋糕。

这个例子就揭示了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就会是如何让社会参与者,通过行为实现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平等。

再回到我们当下,疫情蔓延导致需求激增,一些必要的设备非常紧缺,特别是病毒检测所需的设备,如何获得紧急物资?

机制设计提供了一种解决紧急物资短缺的思路。政府可以去找企业,了解生产X台检测设备成本是多少,为确保企业报告真实成本,可以用机制设计原理,根据企业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来奖励它,使奖励与价格挂钩,以此为动力确保企业准确报告成本,从而刺激企业生产,克服物资短缺问题。

除此之外,机制设计还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不是仅靠市场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我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大部分的成本不会落在我身上,而是由世界其他地方承担,所以我没有动力减少碳排放。

那么如何减少碳排放?成功削减碳排放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一项国际协议,所有国家都承诺并切实减少碳排放。这个条约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大多数国家都愿意加入这项协议,比如让富裕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帮助没有先进技术的国家等。

这些问题,原则上机制设计都可以解决,但前提是凭借机制设计的基本原理。

詹姆斯·米切尔:关于防护器材供应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制药企业要想有更好的经济回报,应该投资慢性病疗法,而不是投资疫苗。

因为如果他们为新冠病毒或其它任何东西制造疫苗,或将承受巨大的公众压力,被要求以低成本或零成本分发这些疫苗,并且疫情终归会平息,未来对新冠疫苗的需求也不会很大。这意味着投资新冠疫苗研发的回报,可能远远低于投资治疗新冠病症药品的经济回报。

从社会的角度看,防控作用则大于后果处置,马斯金先生您认为机制设计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埃里克·马斯金: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合著者迈克尔·克莱默先生,研究过哪些激励能促使制药企业开发疫苗而不是治疗药物。

迈克尔一直在推进两个计划,一个是让政府设立疫苗奖励基金,奖励最先推出有效疫苗的一家或多家企业,实际上相当于买断这家制药企业的疫苗。然后政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疫苗,这样制药企业作为供给方,消费者作为需求方,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一种是不设立现金奖励,由政府颁发专利给最先发明疫苗的企业,允许未来多年赚取垄断利润。政府在这段时间里大力补贴,以高价从企业购买疫苗,大部分终端价格由政府承担,这样公众也能以最合理的价格获得疫苗。

这两种机制都使用了市场激励,只不过经过修改后双方都有利。我认为这两种机制对于应对新冠疫情都可能有用。

问:新冠疫情波及了很多国家,寄希望于美国政府补贴来自世界各地的疫苗,是一种不公平、不切实际的想法。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修改这个机制解决问题?

埃里克·马斯金:研究疫苗,大部分是开发成本,一旦研发出了疫苗,新增的每一剂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个角度讲,一旦美国、中国或其他国家凭借先进的医药产业开发出一种或多种疫苗,就可以相对廉价地分发给世界其他地方。

比如肺炎球菌,在一些非洲国家,肺部疾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为了确保非洲国家能够获得这些疫苗,世界银行几年前启动了一项计划,由世界银行支付一定费用,鼓励制药企业开发肺炎球菌疫苗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版本。短短几年内,由于这项计划,非洲的肺炎球菌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机构可以以同样的模式应对新冠病毒,设立一个国际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普通人负担不起的地区分发疫苗。在自己国家有疫苗时,也确保其他国家能够获得疫苗,否则不可能实现全球规模的复苏。

03、后疫情时代,对企业发展的一点建议

彭博新闻社:疫情加速了商户和企业的数字化,因为我们预计腾讯金融科技和云计算部门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增长动力。

财富中文版:企业应如何评估自己业务的数字化程度?什么是正确的衡量标准?您对云计算和企业服务有什么看法?

詹姆斯·米切尔:我认为疫情加速了支付和企业软件的数字化,并刺激了云服务的采用。

一方面,支付数字化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中国的支付已经相对高度数字化,可能其他发达国家也会快速追赶中国。

另一方面,在帮助企业上云方面,中国比美国的进程落后很多年。疫情刺激了中国企业上云的愿望,但在短期内,愿望和能力、人才供应之间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

很多企业刚开始创建数据,第一次将数据数字化,第一次构建数据数字化,需要第三方的现场支援,比如腾讯派员工去客户现场,以促进数据的数字化。但是新冠疫情下,有些安全问题需要考虑,比如企业是否接受外部员工进入现场帮助他们实现数据、流程数字化。

我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这场疫情肯定加速了数字化趋势,但从短期角度看,人的安全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企业如何衡量自己在数字化方面的进展?我认为需要个案分析,企业在确定数字化前景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之前,需要深入审视自己,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解决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美国和日本这样的一些大经济体正在鼓励他们的企业回国,导致全球供应链区域化的短期趋势,全球化回潮。如果这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方法,会不会导致全球化的倒退?

埃里克·马斯金:有人认为疫情可能会切断全球供应链,我认为这是没有抓住重点。

疫情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过于依赖任何一个单一的供应链都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的供应链,都可能被破坏。

因此,应对疫情的正确对策不是从全球供应链转移到国内供应链,而是拥有更多元化的供应链。一个来源由于某种原因变得不可用,还有其他选择。

当面临风险时,分散投资组合是稳健金融投资的基本原则,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让供应商多样化,而不是说全球化供应链本身有风险,这才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025 字。

转载请注明: 5000字的深度思考!关于新冠,这才是决策者最该了解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