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第六险”试点五年效果如何?养老能靠它吗?

本文转自【央视财经】;

老有所依!社保“第六险”试点五年!效果如何?我们养老能靠它吗→

目前,中国社会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一旦发生意外、疾病,导致行动不便,就需要人照顾,长期护理险,应运而生。2016年,我国就开始了相关试点,这么多年来,效果到底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

专业护理减轻家庭负担 长护险试点五年受欢迎

江苏南通的沈桂英今年97岁,2017年因为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卧床不起。她的女儿沈年英一直在家照顾,但是她自己也快70岁了,有时候也力不从心。不久后,她听说母亲可以申请长期护理险,便去了当地医保局,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后,给她母亲重度失能的评级。在此之后,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周都会来三到四次,对她母亲进行专业护理。

江苏省南通市市民 沈年英:剪指甲、量血压、理发、洗脚、擦澡什么都做。沈年英告诉记者,母亲现在每年交400元医保和30元长期护理险,就能享受每周3到4次,每次一小时的护理,当地医保局每年还有8000元补助,用于护理床、床垫、尿不湿等各种辅助器具的购买、租赁。沈年英表示,对长护险很满意,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增加护理的次数和时长。

长期护理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相对于健康险解决治病费用,长护险重点解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2016年开始在上海、苏州、南通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2020年开始第二轮试点。试点由各地医保局主导,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办,资金从医保基金、企业、个人等进行筹集,各地标准不一。

江苏省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张兵:有很多的,原来在医院里面进行长期住院治疗的,就可以转到机构里面进行长期照护,节约了大量医保基金。

90后小魏:做护理员开心 照顾老人安慰孤独

长期护理险试点近五年,目前主要是居家护理,机构为补充,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方便,给很多老年人带来了温情。但也存在一些瓶颈,例如护理员短缺,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相对好些,小城市短缺比较显著。而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情况正在好转,随着观念的改变,很多90后开始加入护理员的队伍。 上海的护理员小魏告诉记者,她做护理员半年多了,每天早上5点40起床,下午5点半左右结束,一天服务七八单,自己不太会说话,但相处久了,话也多了。

小魏说,目前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元,自己很满意,比起以前在吉林通化的农村干农活,工作并不累,自己生于1992年,不到30岁。有人觉得做护理员太苦太累,年纪轻轻为何做这个,但自己从小就喜欢和老人在一起,觉得老人们需要自己,自己做得也挺开心。

据了解,小魏所在的机构,三年前,护理员还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但目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已经接近10%。业内人士表示,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很孤独,普遍喜欢年轻人,感觉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所以会更加亲切,业内也呼吁更多年轻人,改变观念,加入护理员队伍。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他不仅要成为护理对象的身体上的护理,我觉得更多要成为他精神慰藉的提供者。

中国失能人口4000万 护理商业化运作是趋势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长期护理险的需求不断增多,在经过这么多年的试点后,全面推广是否有可能,目前还有哪些难点,又该如何克服?

2016年,长期护理险在上海、长春、苏州、宁波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由于各地情况不一,覆盖人群、筹资机制、评估标准、享受待遇等也各有不同。总体看,初步建立了多元筹资机制,覆盖人群也从职工医保参保人群,逐步向城乡居民延伸,各地基金运行平稳。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政府的财政补助、个人缴费以及我们医保统筹等多个渠道的出资,实现了资金的多来源。

但从试点来看,由于各地老龄化程度、财政实力等各不相同,导致失能人群认定、待遇支付金额、护理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培养等标准无法统一,这给部分居民养老带来了不便。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异地养老需求大,但标准不统一异地结算就难。2021年1月起,上海地区符合条件的参保老人,可办理异地登记备案,实现在异地连锁养老机构享受长期护理险,但全面放开仍需不断探索。

江苏省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张兵:我们跟长三角的一些城市,都在积极地共同研究,争取能够在异地也要享受同质量的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失能人员超4000万,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护理险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独立险种,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需要政府顶层设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中国太保寿险常务副总经理王光剑:通过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市场化的工具,市场化的资源,来做好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让护理保险真正意义上惠及更多的人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27 字。

转载请注明: 社保“第六险”试点五年效果如何?养老能靠它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