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慧之花,因其绵延不绝的绚丽绽放,在历史的画卷中丰韵更多亘古不变的传奇。
唯有一次次尝试与挑战,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才得以稳健而行,时代发展的号角,也因此吹得更加铿锵。
尝试与挑战,免不得成功或失败,成功固然辉煌,唯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才可淬炼成钢,人类文明的发展便是如此。
应孕时代而来的创新之船
在科学理论上,物体受到的浮力若等于自身受到的重力,那么物体就会漂浮在水面上,这便是钢铁铸造舰船所能航行海面的原理。
那么如果用水泥为材料做成船只,同样满足这一原理,那么它是否能够航行呢?在我国的造船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样一艘水泥船,而它却终身只航行过一次。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造船业就已经有了完整全面的体系。而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已经有了独到的造诣。唐宋时期,造船行业已经趋于成熟。
而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明朝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但是历史的结局总是令人惋惜且遗憾,清朝末年,闭关锁国以至国家的重轻工业发展滞后,造船行业的前景更是不容乐观。
而此时西方大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迎来了开拓人类历史命运的蒸汽时代,西方国家的在不断进步,而我国却停滞不前。
在清朝末期,战争不断,西方列强犯我中华,我国滞后的造船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打击,我国传统落后的造船业不足以抵抗列强的船坚炮利。
在节节败退之际,国内的有志青年认为,我们应该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引进人才,将新鲜有力的血液注入麻木腐朽的科学领域。
从19世纪中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祖国犹如一轮炽热的朝阳,但是,仅有充足的干劲与无限的斗志是远远不够的。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一切都处于刚刚苏醒的状态。没有完整的工业链条,国家对于钢铁资源的匮乏可见一斑。
钢铁不仅不能满足于日常人们生活的所需,对于造船这样大量的需求,就更加难上加难,不仅在技术上需要我国攻破一大难关,原材料的寻找更是不易。
于是为了节省钢铁材料,我们只得从材料源上就着手改进与创新。
经过一番讨论,专家决定建造一艘水泥船只。造船方案一出,立即引来世界的瞩目,水泥在人们看来只能用作建房盖屋,作为造船原料还是第一次听闻。
因此,时隔多年,我们仍不禁佩服那时人们的创新与勇气。
为了突破难关人们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为了强军建国,即使在贫乏困顿的时期,皆有成功的可能。
这便是老一辈科学家留给我们受用不尽的启迪。
正所谓“有志者漂洋过海,无志者寸步难行”,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在耗时三年之久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泥船终于得以问世!
短暂如昙 绚烂如星
马尾造船厂是这艘最大水泥船诞生的地方,三年的时光,我们无从知晓科研人员到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与改良。
是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与过人超胆的伟大智慧,才创造出这样一艘钢丝网混凝土水泥船。
后来这艘船被命名为''古田号''。我国可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破了船只仅用钢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当然,人们更加关注的便是,这样一艘巨大的水泥船是否能够顺利地在海面上航行。
1974年,“古田号”正式下海服役,船身全长105米,宽约14.5米,载重3000吨,续航能力2500海里。
就这样,在众人的瞩目与期待下,“古田号”满载货物从福州出发驶向上海,这艘最大的水泥船第一次的任务便是,将满载的水泥与木材运输到上海。
“古田号”顺利地完成了运输任务,成功抵达了上海,返回福州的路上,“古田号”满载麦子与一台巨大的雷达设备。
最终“古田号”往返两程,皆为世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虽然说试航过程十分成功,没有出现意外情况,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古田号”非常完美,第一次航行就已经暴露出了它潜在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便是“古田号”的体积过大,因工艺和材质受限,“古田号”的吃水量非常之大,因此对于航线和水位的要求非常的严格。
若没有周密的计划,找到水位完全适合“古田号”的一条航线,那么在行驶过程中,很有可能面临着搁浅的风险。
因其体积庞大,行动并不迅速,若遇搁浅,那么情况便更加紧急。
其次船体为水泥制造,它的坚硬程度根本无法与钢铁相较。
在返回福州的路上,古田号险些与礁石相撞,稍有不慎可能会有极大的危险,这都是水泥船无法克服事实存在的弊端。
因此“古田号”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材料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
定格历史的长河伟大
“古田号”的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万般无奈下,只能停止它的生产。
因此,“古田号”仅仅有了一次下航的经历。从福州到上海的首秀,却也是它留给大众视野的最后一面。
1977年有关部门正式决定,“古田号”被永远停靠在中洲村岸边,体型庞大的“中田号”静静矗立在岸边。
它品尝过世人对它的期许与骄傲,也平静接受了来自时代的淘汰与遗忘……
''古田号''在岸口静静体味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岁月的斑驳,悄然爬上了它那表面凝结人类创新智慧的水泥,时光仿佛对它按下了暂停键。
最终''古田号''所在的地方因为城市规划,需要拓建更多的高楼大厦,而体积庞大的它,自然地在这个高速发展,代代迎新的时代,没有了栖身之所。
人们选择将''古田号''拆卸,一些装备被送到当地学校做研究或者纪念,其余的全部被销毁。
就这样,万物归于平静,轰轰烈烈入海的“古田号,再也没有了它的身影。
也许“古田号”出发那一瞬间,它所启动的并不是船身的引擎,而是燃烧了无数崇敬科学,敢于创新的有志之士的烈火雄心。
虽然“古田号”并没有在人类的历史的舞台上,有过多的身影,但是它的出现便是“一眼千年”。
这艘船凝结了中华儿女无数的智慧结晶与创新勇气,更有民族独立,国家自强的铿锵决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应该是人类历史文明上的一抹绚烂。
“古田号”一定会被历史的如椽大笔,永远镌刻在了不朽的丰碑上,它使那段艰苦的岁月,人们有了希望。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历经风雨的涅槃重生,才可以迸发出更加强大的价值。
“古田号”身上便凝聚着这样一股新中国的斗志——撸起袖子奋斗,为了祖国的造船事业,人民以家国为先,将家里仅存的钢铁用具奉献于国,如今想起仍是热泪盈眶。
科研工作者也可以不惧外界的质疑与难度的巨大,迎风而上,让世人对中国智慧刮目相看。
“古田号”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如今国家越来越多的突破,皆是承载了当年的那份斗志与勇气,华夏雄狮才会傲然东方,神州巨龙才得以腾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