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5日,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出席9月4日的开幕大会,并以《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为主题作发言。他表示,要辩证理性看待“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在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更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保持耐心,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双碳”目标的挑战,既来自我国汽车庞大的存量规模,也来自日益扩大的增量规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92亿辆,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品,我国汽车保有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预测,到2050年,汽车保有量将接近5.5亿辆。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有效控制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汽车企业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选题。”
竺延风称,“双碳”目标之下,尽管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但更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将加快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将加快推动企业抢占未来汽车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加快推动汽车全产业链体系的转型升级。
竺延风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但应清醒认识到,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保持必要的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的原则,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有条不紊地推进,把握并用好这一历史机遇。目前从汽车行业格局来看,既有以生产燃油车为主的企业,也有主打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既有传统汽车企业,也有新造车势力,既有乘用车企业,也有商用车企业,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处的竞争环境不同,压力和难度也不一样,降低排放不可能做到“齐步走”。应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框架下,从我国国情及行业情况出发,针对不同情况,统筹兼顾,差异化地设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避免简单地“一刀切”。要坚持先易后难,统筹考虑企业利益和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综合考虑实施力度、发展速度和企业可承受的程度,科学设置不同情况下的节能减排规划,实现短期、长期和远期目标的合理结合,推动汽车企业把当前经营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确保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要以汽车企业为主体,全产业链、全产业生态共同努力,打好“协同战”“系统战”。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要积极履行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随着我国低碳及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比例的不断上升,电动汽车的减排优势将会更加凸显,要加快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在发展模式上,由于换电模式能提高动力蓄电池使用效率,提升纯电动汽车的减排贡献,也要鼓励和推动换电模式的发展。同时,鉴于单一技术路线在节能减排、场景运用等方面的局限,要推动多种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积极发展节能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等。要加强产业链的联动与协同,减少全产业链的碳排放。减排不能只靠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数量远远超过整车企业,在减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车企业要强化全产业链的低碳研发和减排能力建设,强化供应链管理,推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整体节能减排目标。要立足于全产业生态,加强碳足迹管理,降低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使用阶段之外,综合考虑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其中包括所用原材料的生命周期、零部件制造、整车装配和销售以及报废、回收和拆解过程等。
“十四五”,东风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定位为成为为用户提供优质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卓越科技企业,坚持“品质 智慧 和悦”价值观,战略性推进“绿色东风 2025 ”和“科技跃迁”行动,从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生态入手,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节能减排,努力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走在前、做表率。
在提供绿色产品方面,东风公司打造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岚图”,首款车岚图FREE已经实现交付,综合减排效果明显。到2025年,商用车、自主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00万辆。在传统车领域,以绿色高效为重点,打造商用车“龙擎”和乘用车“马赫”两大动力品牌。坚持电动、混动、氢动等绿色低碳技术路线并举,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2024年将实现主力乘用车品牌全新车型电动化。在氢燃料领域,加快掌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氢燃料乘用车、商用车已实现在不同场景下的产业化运营。
在推进绿色制造方面,东风公司坚持“节能环保地造车,造节能环保的车”的理念,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努力降低制造环节的排放水平。全面打造绿色工厂,加强绿色工艺和低碳制造技术应用,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将降低15%。“岚图”等品牌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业务布局,运用5G和数字化技术建设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
在打造绿色生态方面,东风积极倡导与产业链、生态圈企业一起,携手打造绿色生态系统。与交通、能源、信息、金融等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共建跨产业绿色生态。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通过建设“碳平衡”生态经济林等,积极进行“碳补偿”。公司正与头部能源企业、电池企业共同搭建电池科技管理平台,共同构建绿色生态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