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第一驱动力。而核心能力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它不是企业中某一种具体的能力或优势,而是一种将多种优势进行整合后形成的能力,它为企业带来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使其获取超额利润,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易失去。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整合能力已经达成重要共识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属于本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也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奠定企业更坚实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现状是缺乏核心能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常还只是简单的价格竞争和资源竞争。而这样的竞争优势不足以应对WTO体制下的国际企业竞争。
1.企业核心能力整体上相当匮乏。具有自身独特核心能力的企业才是健康拥有活力的,然而,纵观国内众多企业,虽然有些时候一些企业也表现出很大优势,获得了很大利润,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快速成立又快速破产的企业比比皆是,并由此造成我国就业市场持续严峻的形势。
2.传统行业的核心能力表面强劲,而新兴行业核心能力明显较弱。根据调查,在国际市场上相对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仍然大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加工企业等。表面上看起来是该领域企业的核心能力比较具有优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企业并没有培养起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而只是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带来了表面的竞争优势。事实说明只是依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并不会持久。新兴行业的核心能力状况更加不理想。许多几乎没有核心能力的行业,也是需要重点保护和扶持的。
3.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核心能力已经萌芽,而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却连培育自身核心能力的意识都没有。依据企业类型的不同,我国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初步培养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虽然还只是萌芽。好比春兰、海尔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企业文化,通过这些方式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与之相较,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很缺乏培育核心能力的意识。这些民营企业成立之初门槛和水平较低决定了多数还停留在依靠劳动力和价格竞争等这些低水平及原始方式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人才资源,当然技术力量也非常薄弱,维持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培育核心能力了。
二、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中的问题
1.企业对惯例的分析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改革发展的认识偏差,认为改革总是要去尝试新的产业、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组织形式,而忽视了对历史惯例的分析总结。一方面,当曾经作为企业核心优势的惯例已经不适应当下变化的外界环境时,企业因其惰性而很难意识到传统惯例对企业发展造成的束缚,从而不能及时寻求突破之道,而阻碍核心能力的形成或更新。另一方面,企业容易受市场误导,贪图一时新兴产业或经营模式的高利润,而放弃自身固有模式,多年以来好不容易积累的好东西,千万不要抛弃,不要心猿意马,放弃自己所熟知的产业,而是应该认真把自己多少年来积累起来的东西反复提升和再创新,过去这些年,之所以企业和产量过剩,很大的一个教训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原有的产业,总想着要转产。
2.企业创新能力依旧薄弱。尽管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被强调了很多年,但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创新能力依旧薄弱。①创新动力不足。虽然改革持续了多年,但事实上我国企业多数都还未建立起现代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并没有达到产权清晰的目标,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以及那些出资者的所有权都没有得到确认,在自主经营决策权上企业并未充分拥有,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不单单是企业的个体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政府行为。企业的经营者更多关注的还只是短期内的利润。因此,企业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从而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意识不强。在政策上,以前国家给企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使得有些设备落后、工艺粗糙、管理粗放等问题都没有对其生存构成太大威胁,于是技术创新就不显得那么必要,当然也就没什么危机感。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已经摆在了企业的面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企业在解决困难时仍然在寻求着一些钻空子的途径,而不是寻求以技术创新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③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我国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自我的约束、激励以及发展机制。同时,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根据政策和行业技术特点来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的工作规范,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很难实现。④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我国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形成导致多数企业的决策者仍是在任免制度下产生的,这样的决策者往往只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做出显著的业绩却不会想方设法培育企业的持续优势。因此多数企业迫切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也是偶尔或一时的。这就形成技术创新总是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的不良现象,在长远的眼光看来,这种在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能真正推进企业发展,从而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是没有益处的。
3.我国企业整顿改变的魄力不足。在企业核心能力培育这一动态过程中,企业自身已经拥有的能力和外界瞬息万变的环境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磨合,这种磨合类似自然选择,实际上融合了企业自身的能动性。而就目前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这种随外界环境而进行突破改变的魄力显然不足。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畏惧失败,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失败承受能力弱,单方面追求成功率,反而困住了创新的步伐。失败的经验使企业害怕改变,而成功的经验又使企业固守自大,这些都源于对自身和环境的分析不足、认识不清,从而导致整顿改变的魄力不足,阻碍了核心能力的培育。
三、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1.企业核心能力的沿袭总结。从惯例中总结经验,提取有利因素来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最基本也最简单的途径。企业发展过程中以往的案例,或成功或失败,都值得企业认真总结。成功的案例可以为企业提供模仿的样本,失败的案例所总结出的不利因素,促使企业注意防范,这些总结之后的沿袭或规避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基因遗传到目前甚至以后的企业生命中。具体来讲,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获得长久竞争力、有效实现顾客价值,充分整合内外资源综合素质的表现。内部整合,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调整。职能部门之间职能活动的整合是重中之重,企业的职能活动是指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研究开发、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这些活动在行业板块中的地位分析是基于内部整合的核心能力培育的前提,找出企业潜在的核心能力,尤其在战略上,在此基础上,调配所需资源进行培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综合竞争力再强的对手,也不可能是上述几个方面都处于领跑地位,优于其他竞争对手,因此需注意的便是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合理取舍,所谓有舍才有得。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培养范围通常可以分解成三个层次理解并展开实施:第一,发生在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直接通过决策层的重大战略决定来实现整合,从而对核心能力培育形成帮助,这一层次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企业当中各个组织内部职能之间相互整合,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企业各职能能力间的整合,这一层的意义最为深远,尤其是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因为其各职能部门强调个别最优,却不深知这样的结果是不能带给企业最优。在核心能力的培育中,尤其是针对中小型企业,少数部门的短期利益是需要暂时牺牲的;第三,对基层的整合,虽然工作过程会很繁琐,但要有良好的耐力和远见。整合方式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向着培育核心能力这一目标前进,从而才能促进企业的各类资源和能力的配置服务满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创新。惯例的遗传给予企业的毕竟是有限的,而企业的外部环境,经济市场,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外界的变化总会带来新的问题,当企业所拥有的能力不能应对新的问题,而惯例也无法给予其启示时,企业则需尋求突破,搜寻创新,发生变异,来应对变化。核心能力的培育也必须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应对外界改变的变异。企业核心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培育,一般有以下四种培育方法: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集群创新。在现阶段过程中,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主要的创新方法,三者的优劣势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自主创新最能体现技术核心能力,也是最不容易被竞争者模仿的创新方式,可以带来长时间的竞争优势,但这种方法投入成本高,周期长;对于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来说,投入成本少,创新周期短,风险也相对较小,但这两种方式产生的成果远不如自主创新成果的影响力,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同时,不定因素非常多,容易造成较高的沉没成本。企业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过程中,要正确分析自身条件,且经过充分论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创新方法和模式,正确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3.企业核心能力的去弊存利。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蹉而就,过去拥有的优势可能由于新近变化而不适应当下的企业发展,应果断开发新的能力去应对新的形势。这是企业赋予自然选择更多的主动性、先瞻性的表现。核心能力也需要保护,在此过程中的维护、监控与不间断的更新,综合在一起共同对核心能力实施了保护。它可能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市场持续发展逐步演化,最终不再是核心能力并使得企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倘若是任由其随意发展,不保护,不更新,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所超越,随之核心能力也将自然丧失,因而必须主动更新才能保持先进。由此可见,企业必须要每时每刻关注自身核心能力的发展变化,并且要保持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和丰富。在对历史惯例不断的认知中,反思出相关问题,擅于吸取成功经验中有利现实的因素,勇于在被惯例束缚时,突破创新,果断去弊存利。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