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跌落神坛!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连续28年国内销量领先的民用小电池巨头,却在各大外资企业手中反复被卖身,至今仍艰难前行。

前段时间,A股上市公司安德利发布公告称,拟斥资超24亿元收购南孚电池母公司亚锦科技,切入电池领域。而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南孚电池或将借壳上市。

恐怕这将是浮沉30年来,南孚电池离A股大门最近的一次。

那么“一节更比六节强”的南孚会不会摆脱颠沛流离的命运,搭上新能源的风口再次谱写辉煌呢?

“民族之光”跌落神坛!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1954年,一个仅7个人的小团队在地处福建南平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成立了南平电池厂,生产条件非常落后,直到1976年,福建师范大学的化学系高材生陈来茂到来后,采取与大电池厂联营、借牌加工等方式,情况开始逐渐好转。

然而在当时,一些像松下、金霸王等品牌的外国电池比国产电池贵很多,但也好用很多,在市场上也更受欢迎。

那么同样大小的电池,性能咋差出来这么多?说起来,当时国产多是碳性电池,而进口货基本上都是性能更好的碱性电池。

厂长陈来茂87年出国考察后,决定引进一条碱性电池生产线,可问题是,钱不够。在当时,从日本引进一条碱性电池生产线,成本在5000万元以上。

而南平电池厂的全部家当只有200万,离5000万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于是,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联姻,成立了国内电池行业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南孚。

“民族之光”跌落神坛!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之后,通过利用向日本方面贷款等金融手段,南孚终于筹到6000多万元,从日本引进了一条碱性电池生产线。

好在投资终于得到了回报。

随着BP机的风靡,碱性电池需求量大增,南孚电池赚得盆满钵满,1997年,南孚荣获了国内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的第一名。成功跻身国产干电池第一梯队。

可以说,当时南孚在国内几乎已无对手。

2003年,南孚电池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南孚电池在宣传中表示,直至今日,南孚碱性电池已连续28年中国销量第一,国内市场中,每卖出10节碱性电池就有8节来自南孚。

1999年,还清了贷款的南孚,把广告打在CCTV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最黄金的时段,一下子算是坐实了“名牌”身份。

然而,消费市场的好运并未传导在资本市场。

同样是在那一年,南孚还发生了一项不太为人所知的变动,而这也为未来的股权旁落埋下伏笔:摩根斯坦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等资本设立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并成为南孚电池的控股公司,中方持股51%,外方持股49%。

仅仅一年后,摩根斯坦利又获得了部分来自中方的股份,这意味着中国人其实并不再拥有南孚的控制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广告语里经常提到的“民族力量”,其实是把控在外国资本手里的。

外资的加入,为南孚电池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充沛的资金,但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日后南孚股权旁落的起点。

手握中国电池控制权的摩根士丹利,原打算推动其上市,但由于股权变更过于频繁,中国电池未能获得在港上市的资格。南孚电池的第一次上市之路以失败告终。

2003年时,摩根士丹利将其持有的72%中国电池的股权,以1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吉列公司。
谁知只过了两年,吉列公司便被洗护巨头宝洁收购,南孚电池的实际控制人又变成了宝洁公司。兜兜转转,一手好牌的南孚已经彻底被外资控制,原总经理陈来茂也选择了黯然辞职。

南孚电池的上市之路也就此搁置。

直到2015年,鼎晖资本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南孚78.77%的股权,南孚电池终于重回中方资本手中。

2016年,新三板企业亚锦科技以26.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南孚电池60%的股权,南孚电池成功借壳登陆新三板。

说起来也是令人唏嘘,无论是股权旁落、还是放弃了海外发展战略,错失全球化扩张的最佳时机也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未来上市后,南孚还有多少想象空间?那还是留给我们这些有民族情怀的消费者吧。

只是站在今天回头望,当初如果南孚当初没有被外资控制,进军海外市场,在港股上市,留下了创业时期的管理团队,那么它今天的故事,是否会有些许不同?

但遗憾的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08 字。

转载请注明: “民族之光”跌落神坛!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