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民营和小微企业来说,借到第一笔钱并非易事。《经济日报》记者从多方获悉,接下来,零信贷小微企业“首贷难”问题将在监管层的引领下得到重点攻克。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已印发《浙江省小微企业首贷考核办法》,主要从小微企业首贷户数、贷款金额两方面着手,对金融机构首贷户工作进行定量考核,进而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扩面增量”。
此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督促商业银行提高首次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的户数。
那么,为何“首贷”问题会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微企业“首贷难”究竟难在哪儿?具体的破解路径几何?
业内人士表示,所谓“首贷户”,是指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没有贷款记录的企业,俗称“白户”“无贷户”,也就是该企业此前没有从银行体系中获得过贷款。
记者调研发现,小微企业“首贷”问题之所以获得重点关注,是因为在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出现了“掐尖”现象,以及对个别优质小微企业过度授信的问题。
“去年,整个银行业都大幅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发放力度,但出于降低信贷风险、降低获客成本的考虑,大家都倾向于为已有贷款记录、优质的头部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往往一家好的小微企业有很多家银行找上门,一定程度上存在‘掐尖’以及过度授信问题。”某东部沿海省份农商行负责人说。
这样一来,部分真正有融资需求、但尚未得到满足的小微企业就被忽视了。因此,如何让这样的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记者获悉,针对以上问题,部分省份已先行开展探索,并推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接下来这些措施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其中,浙江银保监局已从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首贷户精细化管理,以期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具体来看,一是加大对首贷户的拓展。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组织银行机构以无贷户为重点,摸排、对接63万户清单内小微企业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然后,引导企业和银行与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提高融资对接成功率。
二是对接政府特色化企业名单,了解并对接无贷户的金融需求。“一方面,要求银行积极对接4.3万户小微园区入园企业、6.2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清单,逐家监测企业融资情况;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与地方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对接当地特色化的企业清单。”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浙商银行温州分行已与温州市委人才办合作,根据人才办提供的“在温创新创业人才名单”对接相关企业,已累计向8家首贷小微企业授信3200万元。
三是推动省级担保机构与省级银行机构、法人银行机构“总对总”对接合作,政策性担保向首贷户倾斜,开发适合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担保组合,对新增“无贷户”的银担合作情况加大监测考核力度。
四是加强首贷户管理培育,实现银企共成长。“小微企业首次获得贷款的难点之一,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核心就是让银企双方能够对照同一套报表讲话,企业自己拿到的报表和银行得到的信息是一个口径。”浙江银保监局上述负责人说,因此,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对数据信息的运用,提升无贷户的风险评估精准度。
针对企业有效信息难获取、难运用这一问题,浙江银保监局已联合省发改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推动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浙江省各市县三个层级的193家银行机构、8000余个网点,累计数据调用量达500余万次。
据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浙江(不含宁波)银行机构小型、微型企业新增首贷户达1.25万户,占一季度小型、微型企业新增贷款户数的37.10%、新增贷款金额的25.54%。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