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造假引发中概股普遍性信任危机。一边是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另一边是港股A股力推回归方案,中概股何去何从?
文|财新记者 屈运栩 沈欣悦 尉奕阳
中国连锁咖啡“第一品牌”瑞幸自曝造假已一月有余,自查结果迟迟未予公布。中美两地监管频频动作,市场情绪跌宕起伏,261家中概股公司面临十年来又一次危机。
“瑞幸的内部调查迟迟未有结果,管理层可能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一位接近瑞幸董事会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等不及的中国监管方已经动手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证监会相继介入调查。中国证监会的主要工作是获得瑞幸的账目资料,包括会计底稿等移交给美方。
历史上只有四家中概股的审计底稿,被中国证监会提供给包括SEC和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在内的境外监管机构,但也是几经波折耗时磨合的结果。
4月21日,SEC主席Jay Clayton及PCAOB主席William Duhnke等五位官员发表联合声明,提醒美国境内投资者在投资总部位于新兴市场或在新兴市场有重大业务的公司时,注意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质量的风险。而风险提示的主要依据就是无法获取中概股的审计底稿。
瑞幸造假之后,美股的诸多对冲基金向数家中概股发起了冲击。线教育领域“黑马公司”跟谁学、第三方数据中心公司万国数据先后被空头盯上。
魏山巍告诉财新记者,对于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大型新经济企业而言,瑞幸造假事件并不会真的影响,毕竟在投资人眼中,不是一个阶段的公司。“真正会难受的是中国中小型高增长公司,这类公司市值大多不到100亿美元,用户数和收入增长迅速,但商业模式还未完全稳定,也可能尚未盈利。”
A股政策利好频传。4月27日根据证监会与深交所发布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相关配套规则的征求意见稿,对于未盈利企业,创业板取消了现有规则里面“最近一期未存在未弥补亏损”的要求,设定一年的过渡期。
与此同时,而美股上市环境恶化,许多有机会赴境外上市且被投资者视为潜在中概股标的的公司,也开始选择香港。
除了继续吸引传统经济公司,港股近年致力优化市场结构,对上市制度大刀阔斧改革,也因此成了诸多新经济公司的新选择。
本文摘引自新闻付费网站“财新网”
全文共计11000余字,阅读需要22分钟
关心科技行业动态和趋势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