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瞭望
贵州榕江“坝区经济”助农增收。这是6月2日,农民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江坝区采收西红柿 杨文斌摄 / 本刊
◇“今年,我们已经六七次修改全市财政预算安排,不断压减一般性支出,压缩幅度从15%增加到了20%以上。”
◇“能从多大程度上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确保‘三保’支出,关键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复苏情况。”
疫情袭来,基层财政压力陡增,一些地方甚至连“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都出现困难。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豫黔琼宁苏湘等多地调研了解到,针对上述情况,不少地方创新举措,“以收定支”矫正稀缺财税资源粗放使用的积弊。通过压一般、保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同时,还通过积极涵养税源等措施,推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优化支出次序科学节流开源
“越是在财政支出压力大的时候,越要把支出的优先次序安排好。”采访中,谈及如何应对当前财政困难,多位基层主政官员都表达了类似观点。
比如,为了优先保障工资支出,今年中部一地市在国库设立地方工资专户,首先确保工资资金足额打进账户,保障“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等方面的优先顺序,凡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未足额安排的,不得安排各类建设性资金。
“花钱得有先后顺序,甚至要为一些事情、项目预先准备灵活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新庄村第一书记王元明等基层干部表示,受疫情影响基层开销扩大,资金使用更应提前规划、减少环节。
南部一省份实行转移支付“省级统管统拨、国库支付”的财政资金使用机制,各市县乡镇资金使用单位是“零账号国库”,将预算做好上报省里后,按进度、按计划、按执行情况从国库转到业主单位,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效率。
“这样的好处是已经定好盘子,基层干部只需要用好用快发挥效益,不用操其他的心。”上述省份的一位县级干部告诉记者说,“基于今年的特殊情况,目前预算定下的事情有保障,追加的事情暂缓考虑,新增的项目要认真对待,有钱快办,如核酸检测中心、学前幼儿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等;没钱就谋划做好准备,一些可建可不建、不着急的事情,一概都放缓。”
为了优先保障重要支出,中部一地级市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地方政府按照“过紧日子”的思路,“以收定支”,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今年,我们已经六七次修改全市财政预算安排,不断压减一般性支出,压缩幅度从15%增加到了20%以上。”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优化基层运转以减负促减支
在压缩“三公”等基层运转经费的前提下,有地方积极开展对乡镇考核做减法,改变基层超负荷运转的状况,在完成脱贫攻坚等硬任务的前提下,适度范围做好人员休整,优化基层运转状态。
“根本歇不下来,疫情防控过后现在得赶紧抓脱贫”“社区里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加班怎么行”“别说今年了,我看明年都闲不下来”……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基层干部长时间处于加班加点状态,双休难以得到保障,超负荷运转成为常态甚至出现过劳问题。
“从考核上做减法,能为乡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创造条件。”某东部省份一乡镇负责人认为,借助疫后保运转之机,加大乡镇机构改革,让基层事权、财权更加匹配。比如可强化亩均效益考核,突出高质量发展,提升单位土地收益。
“地方政府财税压力大,此时就更应注意不让政府摊子铺得过大、管得过宽,减少人员、财政压力。”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表示,保障基层运转的关键在于保障人力财力,而推进“三治”融合,通过自治、法治、德治让基层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有效减少财政压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当前基层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考核过多、问责过多。比如,南部某省纪委监委的有关数据显示,问责基层干部的次数是干部岗位职数的2.7倍。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考核和问责过多,易使基层干部陷入“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怪圈,基层干部不敢放开手脚,增加了工作负担。
涵养税源以产业转型促提质增效
多地基层干部反映,目前企业都已复工复产,但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比如,西部一些靠服务业吃饭的县,在“五一”过后又遭遇市场趋冷;东部地区一些外贸型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也出现了“生产出的产品只能堆在仓库里”的状况。
“能从多大程度上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确保‘三保’支出,关键还取决于经济复苏情况。”调研中,不少基层官员和学者都提到,从这个意义来说,重点还是要想方设法保企业、保市场主体。
“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调整,县里的原则是‘放水养鱼,共渡难关’,县财政能减免的全部减免,相关税收能缓交的缓交,想办法让企业活下去。”南部某县县长告诉记者,县里无权做主的,会要求职能部门落实中央帮助企业的各项措施,帮助协调减免租金等问题。
从更长远的考虑着手,不少地方危中寻机,积极促进传统企业技改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提高单位产值税收收益,做大税收蛋糕。
中部某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中部一些地市税源短收,更深层原因是地方经济结构存在短板,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旦遭遇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就会招架不住。为此,当地正在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破除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瓶颈,培植优质财源,增强发展后劲。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东部一地市高新区开展了“项目攻坚行动”,紧抓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今年该高新区共签约超亿元项目21个,总投资超200亿元。这其中,尤其是优质外资项目招引成效显著。据介绍,上半年该高新区预计实现到位注册外资2.8亿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3%。
此外,一些地方正着力矫正稀缺财税资源粗放使用的积弊,通过压一般、保重点,提质增效,优化财政资金配置。东部一地级市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年初财政预算已安排的民生支出和补贴救助政策从快拨付兑现,压减市本级一般性支出15%,突出重点,靶向发力,通过抓住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这两个“牛鼻子”,兜牢“三保”底线。(采写记者:孙清清 齐健 刘邓 朱国亮 杨稳玺 席敏 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