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资料图
疫情期间,不能聚集,不能演出,许多文艺院团和剧场都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但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侯红感觉自己的工作被按了“快进键”。“我们从大年初二开始工作,有时还要忙到凌晨两三点,从来没有这么忙碌过。”让她如此忙碌的原因,是疫情期间中国评剧院加快了在线上平台的运营探索,传统印象中有点儿“土”的他们正稳步向“网红”发展。
戏曲大V“抖”起来点击中国评剧院的抖音号,戏迷们会有一种陌生而又亲切的感觉。明明都是以前熟悉的演员,身段、扮相都没变,可有的人成了表情包,有的人唱起抖音神曲,有的人用评剧经典唱段讲段子“评剧怼起人来太狠了”……要是“戏曲小白”不小心刷到这里,一定会觉得很新鲜,原来水袖抖起来这么好看,扇子拿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讲究……演员们简单有趣的示范让人一刷就停不下来。
除了短视频,中国评剧院还做了十几场直播,不仅有优秀的青年演员,还有不少名角儿,就连年过七旬的艺术家谷文月也在直播中“连麦”。直播间里,演员演唱了不少精彩唱段,虽然听不到叫好声,但热闹的弹幕反映出观众的热情。
侯红表示,中国评剧院一直想开发线上平台,但过去演出多,根本顾不过来。近期有了时间,他们每天保证在剧院的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平台至少有一次更新。疫情期间,剧院推出群星版诗朗诵《兄弟》为武汉加油。这段视频时长不算长,制作却用了几天时间,演员分别在家录制,剧院统一剪辑,风格不统一的还要重新录制,制作人员工作到凌晨才结束。如今,中国评剧院的抖音号有近二十万粉丝,在戏曲院团里也算名副其实的“大V”,“直播打赏虽然不多,但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坚持下来。”侯红说,每一点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支持,都让他们更有信心。
从排斥到“真香”以前,侯红会觉得短视频平台太浮躁,对传统艺术不友好,现在她觉得,只要懂得利用、找好契合点,这是很好的平台。中国评剧院还专门与中华网等专业平台联手,由剧院出资源,专业机构策划制作。
尝试短视频和直播对中国评剧院演员于海泉来说也是一次“真香”的体验。疫情之前,他根本就不了解抖音、快手,对网络主播颇不以为然。当剧院找到他和同在评剧院的妻子郑岚一起做直播时,他起初也只当是一项工作。因为夫妻俩被安排在后面亮相,一向不服输的他觉得必须和别人不一样才行。为吸引观众关注,在直播预告中,他用评剧唱腔唱出抖音神曲《少年》,还想到了直播勾脸的主意。看到于海泉出了“大招”,本来想耍水袖的郑岚也不服输。她想办法从剧装厂和戏校借来了七箱服装和头面,直播讲解戏曲服装和头面的讲究。直播间人气最高的时刻,是她找来9岁的女儿一起展示戏曲服装。
“巧用网络平台,可以让更多人喜欢我们评剧。”于海泉说,以前就是不停地演戏排戏,这次直播倒有了一个总结的机会,“我们在讲述当中也能反思自己这些年的表演和状态,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46个剧目带来2000万流量除了通过短视频平台与年轻人交流,中国评剧院也没忘了想看戏却来不了剧场的老戏迷。疫情期间,各地戏曲院团推出在线演出资源,但戏曲本就是小众,地方戏更为小众,侯红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矩阵效应,吸引更多关注。3月11日到4月19日,中国评剧院搭建的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网络平台与东方大剧院合作,联合全国众多戏曲院团开展线上展演,吉剧、沪剧、曲剧、花鼓戏、黄梅戏、莆仙戏、上党梆子等二十多个剧种带来四十多台精彩剧目。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多月的展播中,每个剧目都有至少几十万次的点击量,最多的达上百万次。截至目前,46个剧目总点击率达2012万次,“这远超我们以往的认知,让戏曲院团的社会效益达到了一个峰值。”侯红说。
“一定要根据不同平台定制产品,年轻人聚集的短视频平台要小、快、平,面向传统戏迷的网络平台要看名家名角儿。”以往侯红熟悉的是剧院的艺术生产,如今她似乎又成了网络产品经理,嘴里念叨的都是线上线下、流量、点击率。
最近,侯红还在接触不同平台,寻找更多合作伙伴。中国评剧院将继续拓展“线上 线下”运营模式的探索,“我们会尝试更多的线上商业运营,剧院新创的一个小剧场剧目也计划在线上首演。”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牛春梅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