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热播,有一种观点很有趣,有人说这部剧压根就没演出来李斯有什么能耐。
每当李斯出现,他的口头禅就是要帮助大王统一天下,但论计谋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在嫪毐之乱中,嬴政和李斯看似运筹帷幄,实际上却被频频打脸,说好的骊山5万大军被压制了,说好的咸阳做足防备却让冬儿无辜惨死。
大家都说,嬴政是靠着主角光环取得了胜利,李斯更是个满嘴假大空套话的无用之才。
其实,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这部剧的“表面”,而未曾细细琢磨它的内涵——
李斯的才干在开篇就已经有了伏笔,只是很多人没有看懂。
申越的伏笔
在《大秦赋》中,嬴政有一位恩师申越。
很多人被申越的形象感动了,他忠贞、坚毅,他博学、多才,他是嬴政人生路上的启蒙者和指引者。
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大的。童年的嬴政缺少父爱,所以他回秦后过分倚重仲父吕不韦;童年的嬴政没有安全感,所以他后来把自己封闭起来,让自己的臣子也没有安全感。
如果童年时期的嬴政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也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这种教育不一定是坐在高高的明堂中刻苦读书,有可能就是直击心灵的一件小事,或是一句话语。
正如《大秦赋》中的申越,他也无非是让嬴政读了很多孩子都会读的经典,但申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帮助嬴政建立起了人生信念。
是申越让嬴政产生了为王的信念,并用一生去为之奋斗。可以说申越是嬴政人生的转折。
但是申越这个人是虚构的,历史上或许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但他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大秦赋》将申越早早安排退场,其实是另有深意的,那就是为李斯的出现做伏笔。
李斯是指引嬴政的老师
嬴政13岁登基后,一个人住进深宫高墙,还会有申越那样的老师去指引他吗?
不会有了,此时的嬴政已经是个王了,谁敢对一个王者指手画脚?
身边的宫人只会随着嬴政的喜而喜,随着嬴政的忧而忧,他们永远不会成为嬴政的镜子;
朝堂的臣子更不会像申越那样贴近嬴政的内心,他们对嬴政的态度是害怕得,世上有害怕学生的老师吗?这样的老师会教会嬴政什么呢?
唯一可以称得上老师的,是吕不韦。但是吕不韦却不是嬴政想要的老师,因为他和申越的价值观念相背离。
吕不韦并非不为嬴政考虑,但吕不韦过于谨慎,缺少王者的气魄。他对东出六国的态度就是慢慢蚕食,这与嬴政从小树立的成为天下之王的信念相距甚远。
所以,李斯出现时,他让嬴政重新点燃了希望。
李斯无需多说,只凭借“我愿助大王统一六国”一句话就完全击中了嬴政的心灵,那是申越曾经在嬴政心里种下的野心种子。
李斯的能在于术,而非眼前的计
所以我们看待李斯的才能,并不是看他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作为,而是他对于嬴政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李斯的能不在于眼前的苟且之计,而是在于长久之术。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李斯为嬴政提出的是长久之术,非一时之间可以见到成效,却会指引嬴政走向胜利的终点。
譬如李斯曾提出的离间之计,离间计在战国时期并不算高明,但李斯的离间计为何就能让嬴政统一六国?
因为他的离间计深入各国的骨髓。他不在乎某几次的计策是否成功,而是经年累月的让君臣离心离德,这是术而非计。
所以,《大秦赋》并非没有演出李斯的高明,而是以这种隐晦的方式告诉大家。其实这也是老话所讲的四个字,大智若愚。真正的高明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只是很少有人发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