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一聊《猎罪图鉴》一到六集观感。
一,较为新鲜的切入视角,职业身份嵌入效果参差不齐。
《猎罪图鉴》的优点,首先是以画像师的身份视角切入,在内娱竞品中显得相对新鲜。
只是画像师身份在故事中的存在肌理,剧作处理水平似乎有些参差不齐。
某些内容的嵌入相对细致合理,另一些桥段则显得过于放飞、随意。
前者体现为职业技能背景、映射在案件流程中的特殊视角。
第一种类型画像师设定在本格推理中的有效参与,细节相对有颗粒感。
比如剧中男主沈翊(檀健次饰)发现下毒之人的破绽,是她换了小指的新美甲(毒药藏在指甲内)。
常人看起来并无差别,但美术生对色彩更为敏感。
再比如嫌疑人提供了看似天衣无缝的证据,但通过对比室内室外监控的光线、就能攻破谎言。
人脸上有多少个骨点,如何复原等等。
上述内容并无特别高超之处(专业角度看是否正确咱也不知道),但“新设定+细密内容”原本就是不错的组合打法。
第二种类型,则是逐渐跑偏之后悬浮、开挂的部分。
比如第二案中男主前去监狱,和女罪犯神神叨叨走心谈话。
对方说:这么多画像师,只有你走进了我心里。
整段内容都显得矫情。
缺乏有效的实质性内容支撑,没能真正在犯罪疑云中见善见恶见人心,反而落入很“装”很空谈“玄”的尴尬境地。
演员表演没问题,镜头语言音乐也有质感,但在空洞内容和扭捏台词里越强调质感反而越奇怪。
隐约让人觉得:扎实有效“将绘画高密度渗透进本格案件里”的方法模式难以绵密有效为继,于是开始随意放飞、悬浮,姿态大于内容和条理质感。
第三种类型是偶尔出现的画风切换内容。
剧作中一段插科打诨视角:三个画师和一个小卖部老板,都见到了嫌疑人的脸,三位画家分别作画。
画出来的同一位嫌疑人,不能说是一模一样、简直可以说毫无关系。
将对艺术主观性、技术客观性的对比,轻松幽默体现出,观感不错;
但这类“画风调剂”终究不是剧情主体。
六集看下来,观感逐渐从“有点意思”变为“没啥意思”。
剧作另一个值得夸奖的亮点,或许是男主定位。
号称双男主,但事实上目前剧情中有新鲜度的轴心、相对倾斜于画像师沈翊。
沈翊不是常规警匪片里的硬汉模式,具备眼光毒辣敏锐、逻辑清晰等典型职业特征,同时又有着更多敏感复杂的层次。
还隐隐透露出几分正邪难辨的色彩。
众所周知男主不太可能真是一个“坏人”,纵使主创团队有心如此操作、也会被种种力量所阻碍,如今的诸多笔法、最后都很可能成为难以自圆其说的生硬烟雾弹。
但纵使是烟雾弹,这份有几分张狂颓败、藏着秘密的敏感复杂人设,依旧有不错的完成度。
二,困惑:植入议题生硬,逻辑闭环割裂,反转嵌套刻意。
首先谈谈剧作对议题的生硬植入。
《猎罪图鉴》第一案,提及了诸多热门关键词,比如女性在职场上被歧视,比如容貌焦虑等等。
但在单元案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表达效率之下,上述内容都显得略生硬,很难有效触发真正的共情或是反思按键。
当然,对比后续的第二第三案、第一案的完成度勉强还算周正。
更为核心的问题,一是案件本身入情入理的程度,二是所谓质感和故事节奏的均衡。
《猎罪图鉴》第二案,从操场挖出尸骨、尸骨却又分属二人。
被替换的头骨出现在中学的画室中,成为了美术生们临摹的教具。
剧情顺着种种痕迹往前翻,一直被霸凌的女孩任晓玄,误会帮助她的“短发女生”是值得倾慕的少年。
二人之间逐渐产生复杂的情感寄托。
最终,任晓玄突然看见穿着裙子的“少年”,大惊之下高喊“你们为什么都要伤害我”、进而激动失控自杀。
最后这段内容,把此前回忆内容中对边缘女孩的温柔凝视,变成了机械又生硬的“叠加反转”。
这种奇怪生硬质感的来源,第一点或许是对知名事件若有若无的指涉,对类型化桥段效率不高的呈现。
比如操场埋尸,这个细节瞬间指向现实中那桩有名的案件,然而剧作中的此案和彼案却并没有真正的内在同构性。
这一笔显得多余而突兀。
这一案件最后的讲述,是相关当事人在学校顶楼的边缘,临风而立摇摇欲坠,男主和同事们前往“营救”。
这类内容的目标一是讲心事老要去天台,很套路很没劲哎;
二是要制造激烈冲突,通过将人物放在危险处境中、制造更有代入感的观看体验;
问题在于这一段太“硬套模式”,内在叙事情绪和外在场景之间的关联性弱。
只有形式套路上的“哇她和他上天台了哦”,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张力(成功案例参见《烈日灼心》中段奕宏和邓超的天台高能戏份)。
当然这类细节并不致命,真正让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地铁老爷爷问号脸”的,是生硬感的第二层来源:情绪链条和逻辑环节的不同步。
剧作中对两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少女之间情谊的描述,一度有美好部分。
一个个性帅气、对旁人指点不以为意,另一个沉默隐忍,时常被霸凌。
当后者知晓对方“居然不是男孩而是女孩”之时,崩溃“你们为什么伤害我”继而自杀,这个转折非常突兀,突兀到诡异的程度。
从外形上来说,这版男装比各路古偶中明显当人瞎的女扮男装,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
但一个学校的校友,又交集颇多,安能辨我是雄雌到如此地步,实在是需要诸多不寻常的前置特殊说明和限定性因素,换句话说,牵强。
其次,误会了对方性别,突然就变成“你们都伤害我了”?
刑侦剧本格推理案件,剧情的合理性基石其实在于正常逻辑,看似反常的极端行为背后、需要有可以被理解的正常思路。
如果更换一个情境,如果剧作的铺垫足够高密度高效,如果不是通过转折又转折的倒叙解谜方式来讲故事,层层压力之下女孩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而失控,或许不会让人觉得如此突兀。
但通过反转、解谜、倒推的模式讲故事的刑侦剧模式,天然对最后抽丝剥茧播出来的事件链条合理性,有更高更周密的要求。
某时某刻地球某个角度某人确实如此崩溃过,不代表这就是“剧情逻辑和角色心理构建上的完备”。
有类似案例,也不代表剧作拍相关背景故事时、粗枝大叶生硬截取出的反转就是天然具有合理性的。
剧作叙事是否顺畅,和现实中是否有这类背景问题,不是一个概念。
目前看起来,就单个案件而言、都存在“烂尾”嫌疑。
这或许是因为野心和诉求过多,多种元素粘贴太松散。
想要有不断反转的悬念感,想要切入校园霸凌、性别刻板印象等议题,想要有经典刑侦模式的紧张感,想要突出男主的睿智、温暖、敏锐又想要呈现故事里这对女孩的悲情,但把控能力不够娴熟、显得散而弱。
无论如何,能切换一个视角来打造故事,本身已经是值得被看见的聪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