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70年前,志愿军战士为了守护祖国安宁和人民幸福,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书写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70年后,电视人怀揣着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和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敬畏之心,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用短短几个月拍摄制作出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填补了荧屏的题材空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一经播出就领跑收视榜。
1.历史教科书式的严谨讲述既获得亲历者盛赞,又在年轻人中圈粉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过多宣传,《跨过鸭绿江》却制造了老中青三代一同追看、围绕相关历史和剧情展开讨论解读的收视景观。据CSM全国网数据显示,该剧全剧平均收视率1.3%,平均收视份额5.89%,单集最高收视率1.73%,单集最高收视份额7.87%。很多适应碎片化、短视频观剧方式的年轻人为了第一时间追看剧情,也回归了每晚和家人一同守在电视机前的传统模式。
图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海报
在取得骄人收视成绩的同时,该剧还收获了抗美援朝老战士、志愿军后代、大学生、公司白领等不同领域、各年龄段观众的好评,豆瓣评分8.7,知乎评分9.0。观众毛文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信给剧方:“我是一个志愿军小兵,在朝鲜战场两年零五个月。但我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是片面的,很有局限。《跨过鸭绿江》展现出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使我视野大开,既了解了上层,又了解了基层,既了解了我军,又了解了敌军。尤其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使我受到强烈震撼。”无独有偶,大学生观众储平如在评论里也感慨:“我们都读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但由于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我脑海里有些面目模糊。看《跨过鸭绿江》后,他们的脸庞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可能长相质朴,皮肤黝黑,但一定笑容灿烂,目光真挚,他们就是剧里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他们真的很可爱。”
和“当年的小兵”、今天的大学生一样,每一个观众观剧时都像翻开了一本历史教科书,在创作者客观的讲述中,逐渐了解了这场恢宏战争和那段峥嵘历史的来龙去脉。
2.主创们用70年前志愿军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任务
冲锋号已经响起,创作者也同当年的志愿军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两个编剧团队分工合作,分批送审,边审边改;摄制组分ABCDE五个组,跨五省市拍摄,动用20多台摄像机;演员300多人,群众参演4万多人次;涉及国内外场景300多个,全靠自己造,200多个工人昼夜赶工;主要战役十几场,用了三万多个炸点;后期工作前置,直接精剪,几个导演白天在现场拍戏,晚上进机房剪辑……
“玩命,绝对是玩命!那段时间我们住的宾馆每晚都是灯火通明,凌晨四五点都能看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该剧导演董亚春回忆起那段创作时光动情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用70年前志愿军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克服各种困难把戏拍好。该剧总制片人王雁则对牡丹江的拍摄过程印象深刻。“我们经历了三次台风、一次暴雪。由于秋冬季东北亮天时间短,为了赶白天戏份,工作人员半夜一点就得出发,把坦克等设备开到现场。在拍摄‘冰雕连’的镜头时,演员们在雪地一趴就是两小时,拍摄时还不敢随意呼吸,因为嘴里会冒气。等拍完,有的人已经冻得爬不起来了。”
图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剧照
虽然从拍摄周期看是部“急就章”,创作者却用赶超电影的细腻质感来对标这部作品。据董亚春介绍,剧组还原了毛泽东的菊香书屋,为了让家具符合拍摄比例,道具组反复做,拍摄时用的是第三套。上万本线装书里夹的每一张书签,都找人按照毛泽东的字体精心仿写。拍戏当中少不了地图、电报、地名、番号,他们每一样都认真核对史料,反复请教专家。拍摄山洞戏份时的光源,也专门找制作灯光的公司设计。为了避免因语言问题被观众诟病,剧中不同国家的人物说不同的语言。俄语、英语、朝鲜语等语种的对白都反复核对,做到准确规范,连口音都要经得起推敲。正是创作者的艰辛付出和多方的支持,《跨过鸭绿江》于2020年11月杀青,2020年12月27日播出,并以超高质量和史诗风范赢得了各界的满堂喝彩。
3.为什么很多观众看后热泪盈眶,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打动了他们的心
从飞虎山阻击战到血战长津湖再到上甘岭战役,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志愿军装备差、伙食少,我们靠什么取得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人。《跨过鸭绿江》要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心,也要靠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该剧的人物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现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决策层如何坐镇指挥、运筹帷幄,二是描写以彭德怀为中心的指挥者如何在前线指挥,三是基层指战员,这里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人物。他们没有大演员小演员之分,不计报酬,不计角色。”总制片人王浩总结道。
图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海报
虽然已在40多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唐国强仍然对《跨过鸭绿江》里毛泽东这个角色充满创作激情,做了大量功课。他说,我能出演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的电视剧作品,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抗美援朝的时候,毛主席五十多岁,我现在的年龄大出了十岁,所以演的时候得特别注意,脸上的褶子稍微一动,就暴露了。第一次出演彭德怀的丁勇岱为了做到形神兼备,也下了大功夫。“和彭德怀比,我的嘴比较薄。为此我专门去看医生。他说是牙小的缘故,所以帮我在牙上贴了东西。我还模仿彭德怀微微驼背、倒背着手的体态,开机前每晚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练习。坊间传彭德怀不苟言笑,我却在很多照片资料里看到了他的笑脸,尤其是和战士们在一起的时候。所以在和导演商量之后,我决定表现彭德怀爱笑的一面,让角色更生动,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拍摄期间,邓华的扮演者刘之冰为了尽快进入状态,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感动,从每一个早上开始。我用这种方式唤醒自己的激情,争取表现出当时的人眼睛里的那种纯净和真挚。”
有多少志愿军离家时还是少年身,归来却已成报国骨,剧中着力塑造了一批这样的战斗英雄形象。在黄继光选角时,剧组试了好几个演员都达不到要求,后来干脆在跟组的战士里定了张峰。张峰自信地说:“我当了八年兵,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军人的气息,别的演员是没有的。拍第一天时,重拍了很多遍,总觉得差点意思。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我看到现场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那种胆气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就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了。”饰演邱少云的侯俊光面临的是另一种挑战——在表现火势蔓延至邱少云全身的牺牲场景时,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特技导演只给15秒的表演时间。“我一边默数时间,一边想着火势燃烧的程度,一边想着邱少云的疼痛感是如何一步一步叠加的。”这段表演经历将令他终生难忘。
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在这些演员们忘我的演绎之下,剧中人物不只是英雄,也成了普普通通的你我他,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力,从而思考“如果是自己,是否会做同样选择”的问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对此评价:“虽然时代在变,但每一个时代的人向上奋进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角度看,《跨过鸭绿江》能够将历史照进现实,是一部应时代之名、人民之需而作的好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8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