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做过世子的朱高炽,是不是就可以很顺畅地被立为太子呢?这当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是非曲折?让人感到纳闷的是,朱高炽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何以能够成为治世的明君呢?朱高炽的突然死亡究竟有着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
明仁宗暴死之谜 明仁宗暴死的隐情
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炽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以世子身份的朱高炽为什么不能够很快地被立为太子?究竟是什么人在暗中捣鬼?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毛佩琦先生为什么在说朱高炽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同时,又说他是一个治世的明君呢?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将难以有所作为,而既然难以有所作为,朱高炽又将凭借什么从而成为“治世明君”呢?
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就突然死去,这当中究竟有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明十七帝疑案》之明仁宗暴死之谜。
毛佩琦: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他的庙号是明仁宗。明仁宗他的年号是洪熙,洪熙皇帝或者是明仁宗,都是这个朱高炽。我们讲朱高炽,用四句话概括他的一生。哪四句话呢?“贤德的世子,多难的太子,短命的皇帝,治世的明君”。
先说——“贤德的世子”
世子是什么?世子是亲王的长子,他可以封为世子。亲王的长子继承王位,王位的候选人是世子。“贤德的世子”就是说这个世子很贤德。为什么我们讲他成了世子呢?因为他的父亲本来不是皇帝,他的父亲是谁?是明成祖,也就是明太宗,朱棣。朱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他夺了他的侄子的权,最后才做了皇帝。那么他在夺权之前是什么?亲王,是封在北平的一个燕王,他的儿子只能做世子。朱高炽在做世子的时候,表现出了贤德的一面。
这种说法让人多少感觉有点奇怪,因为我们知道,世子跟太子比较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世子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他的事迹一般也不太受人关注。那么毛佩琦先生为什么说朱高炽在做世子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贤德的一面?这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
我们举几个例子。
朱元璋为了让他这些子孙们练习政务,将来好帮助他支持大明江山,经常让他们接触一些实际工作。有一次检阅军队,很多的亲王、郡王、世子都去参加了这项活动。大家都去检阅了,可是只有朱高炽这个世子来晚了,他的军队没有和其他军队一齐到达。为什么呢?朱元璋责问他说,大家都已经检阅完毕,你为什么没有及时来到?他说:报告祖父,今天天气非常冷,我等士兵吃完了饭,我才开始检阅。朱元璋听到这里,哦,原来这个世子是关心士兵,他有仁德之心。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个例子呢,是朱元璋要让他了解国事,很多章奏都由他来处理。朱高炽看完了这些章奏以后,就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也检查他汇报的情况。朱元璋就发现,他只是说了一些大事,奏章中的一些错误他并没有提出——当然不是大的错误。朱元璋就问他:你报告这些大事固然不错,这些奏章当中有什么什么地方文字上有错误,你没有发现吗?世子回答:我发现了,报告祖父,您是掌握国家大政的人,我们要注意的是大事,那些小事、小错误不足以渎圣听,我不要用这些小事来麻烦你。这件事情说明,第一个,他能抓住大事,第二个,他也有意保护那些在文字上写一个错字啊,或者是哪漏了一个字啊这样的小错误,保护了这些上奏章的人,还是显示他的仁德的一面。
那么仅仅在这些小事情上朱高炽表现出仁德,他能不能够做大事呢?遇到大事,他怎么办?大家知道,他的父亲不过是个亲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政权,才做了皇帝。“靖难之役”就是朱高炽在他做世子的时候遇到的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面前,朱高炽的表现怎么样呢?
靖难之役发生以后,朝廷先后派大将军北伐。曾经在北京城外,燕军和李景隆所率领的官军发生了激战。这一次官军北伐到了北平城下,恰巧燕王朱棣没有在北京城里,形势十分危急啊!燕王朱棣到哪儿去了?他北上去到了大宁,要想联络宁王,争取兀良哈三位一起参加靖难。官军这时候正是利用了朱棣不在城的时候,包围了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叫做北平。谁在北京城里头?世子朱高炽。
朱高炽在北京据守,当时叫做“调度有方”。他的母亲——当时是燕王妃徐氏,徐达的女儿——也帮助他一起守城,动员将士家属登城守卫。因为他们的调度有方,所以北平城得以没有被攻破。等燕王回来以后,内外夹击,在北京城外打败了官军。所以在靖难之役当中,这位世子也立了大功,为将来他的父亲夺取皇位扫平道路。
我们再说第二点——“多难的太子”
说这太子是多灾多难。朱高炽在他的父亲夺位以后,他就有资格被立为太子了,但是是不是被马上立为太子了?没有,他当太子的道路是艰难曲折。
经过毛佩琦先生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炽可以说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那么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按理说,曾经做过世子的朱高炽可以名正言顺地被立为太子,怎么反而是非常地不顺利呢?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是朱高炽,老二叫朱高煦,老三叫朱高燧,还有一个老四叫朱高燨。老四朱高燨早早的死了,所以在世的有这么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是明成祖朱棣的骨肉至亲,谁来继承皇位呢?照理说,朱高炽是老大,又是后来的徐皇后所生,那还有什么争议吗?有争议。
在三个儿子当中,明成祖朱棣最喜欢的是老二朱高煦。这老二朱高煦有什么特点让他喜欢呢?非常勇武,身体雄壮。说是身上有几块肌肉,若龙鳞状,像龙鳞一样长的。我们现在看,很健壮,像那个健美先生的肌肉,一块一块,“龙鳞状”。更重要的是,在“靖难之役”的几次激烈战争中,这个老二朱高煦曾经救过他父亲的命。朱棣就拍着他这个儿子——老二朱高煦——的肩膀说:“世子多疾,汝其勉之。”说老大的身体不太好啊,你要加油干。什么意思?你有希望!将来天下可能就是你的,但是没有明确表示。但是这种暗示对于朱高煦非常重要,本来他没有做皇帝的份,现在他的父亲这样暗示他,有希望了。而且朱棣也把这种意图,曾经向他身边的谋臣透露过。所以朱高炽当不当得成太子,当不当得成皇帝,是问题。
这件事虽然一度影响了朱高炽做皇太子,但是还是在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封为了皇太子。就是朱棣都当皇帝两年以后,他才被封为太子。大家说,既然朱棣不喜欢这个朱高炽,喜欢朱高煦,为什么又不能够立朱高煦,一定要封这个朱高炽为太子呢?有这么几条原因:
第一个原因,按照明朝的制度,叫做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是嫡母所生,又是长子,按照制度,必须这样走。如果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那么有很多的人都可以争夺皇位,就会引起纷争。制度不能破坏,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呢,朱棣喜欢这个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啊,扶不起来,缺点太多。他倚仗他父亲对他的宠爱,经常是任意杀人,为非作歹。这样的人,能够将来当皇帝吗?不能当太子,无法立他为太子。
第三个原因呢,就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他的儿子叫什么?叫做朱瞻基,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这个长子有很多地方很像明成祖。所以,明成祖不论在北征的时候,还是在平常生活的时候,都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一旦有人对于朱高炽提出批评,想要废太子的时候,旁边就有人说了,好太孙,好太孙,说这孙子不错啊。皇帝跟平民是一样的,老年人喜欢隔辈人,喜欢他的孙子。如果他的儿子不能够当皇帝,他这个孙子也没有权利继承啊,他希望把这个皇位将来传给他这个孙子,因此就不能够废他这个太子。
朱高炽能够保住太子地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好媳妇。朱高炽娶了一个好媳妇啊。这个媳妇姓张,张氏,张氏非常贤良。帝王之家和百姓之家一样,这个媳妇很讲孝道,尊敬公公、婆婆,甚至亲自下厨房给公婆做饭。对后宫的事情,只要是交给张氏办理,没有不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所以明成祖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经常说一句话:要不看这个媳妇的面子上,就早把你废了。
按理说,朱高炽作为徐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他以前又做过世子,最终被立为太子实属合情、合理、合法。但由于朱棣时不时地施加压力,太子朱高炽的日子也就并不好过。好在朱高炽最终依靠很多有利因素,从而保住了太子地位。根据史料记载,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时已经26岁了,他的身边有着很多得力的助手,可以说根基非常牢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朱高炽的这个太子之位就坐得非常稳当,不会再遇到别的什么麻烦吗?
没有。为什么呢?他还有两个弟弟,也想当皇帝啊!他的父亲不是说过嘛,“世子多疾,汝其勉之”,那我们好好表现,将来不是还会有机会吗?所以他们日日夜夜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把皇太子废掉,自己夺嫡。
什么时候啊,都可能出现一些小人,尤其是在权力斗争当中。有的人看着皇帝的眼色行事,知道皇帝不太喜欢这个太子。那么在朱高煦还有朱高燧他们身边的这些人,当然喜欢自己辅佐的人将来做皇帝,那自己可以升官啊!所以,他们就千方百计,希望打倒太子,辅佐朱高煦还是朱高燧上台。
这时候朱高煦已经被封为汉王,朱高燧已经被封为赵王。汉王和赵王身边的人经常去到明成祖朱棣面前,去给太子进谗言,说太子不行。这个谎话重复久了,也会被相信。这种情况,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朝廷和燕王的军队打得非常紧张。朝廷除了在战场上要赢得战争以外,还企图要离间朱棣父子,离间朱棣父子就是瓦解燕军。采取什么办法呢?进谗言。朝廷有一次派人给朱高炽送了一封信。这时候朱高燧身边有一个人——宦官黄俨知道这个情况,他认为机会来了,你看,世子现在暗中通朝廷。赶快就跑到明成祖朱棣那儿报告,他说什么?说世子跟你不一条心,现在朝廷给他送信的人都已经来了。朱棣一听,心里打鼓,是不是这种情况呢。说着说着,说世子给你送信的人来到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朱高炽接到朝廷的书信以后,一看,明白了,这封信无论如何不能打开看,原封不动送给父亲。父亲拿到这封信一看,噢,我的世子跟我是一条心,谗言不足相信。但是这个说明,世子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呀。
还有一次,是在朱棣即位以后,也就是“靖难之役”完了以后,当时朱高炽已经被封为太子了。我们知道明成祖经常出去带兵打仗,带兵打仗回来,他的这些个大臣、亲王、太子们都要去迎接。有一次太子迎接来得晚了,朱棣非常不高兴。朱棣的不高兴按照明朝的做法,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能够把这个火直接对太子发,要对太子身边的人进行惩罚。他先后因为太子有这样的小毛病惩罚了很多人,学士谢缙被关在监狱里头致死,黄淮被关在监狱里十年。所以很多朱高炽身边的人,都因为护着朱高炽遭了难。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和太子之间缺乏信任。所以我们看,这个太子当得也是很艰难。
汉王朱高煦没有当成太子,朱棣就把他封为王,开始的时候就把他的封国安排在云南。他说云南这么远,为什么让我去啊?我在“靖难之役”当中立了功,如果没有我立的功,你连燕王当得成当不成都是问题。我又没犯错误,给我弄到云南去,我不去。那不去,就换个地方吧。朱棣也让着他,因为好像在他的面前有点短处,曾经想封他为太子,后来封不成,现在他提出条件,就满足吧。安排到青州,朱高煦说青州也不去,离北京太远,离南京也不近。那再改一次,改到乐安,乐安也在山东,现在的山东博兴,这个地方朱高煦勉强接受。因为他想的是什么呢?我即使当不成太子的话,我也能够在北京做做亲王;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朱高煦总算同意到乐安去,但是他还跟他的父亲提出一个条件,他说你要把天策卫的军队交给我。我们知道,一个亲王可以有自己少量的护卫军队,天策卫是比较能作战的一个军队。朱棣仍然让着他,说给你,就把天策卫给了汉王。汉王因此非常骄傲,他说,当年唐太宗夺取政权就是因为有天策军,现在我有天策军,你们看,将来我说不定也能当皇帝。这无形中都对太子构成了威胁。另一个弟弟赵王,刚才我们说,赵王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曾经派人去进谗言。现在他被封为赵王以后,仍然有做皇帝的想法。所以他这两个弟弟时时刻刻就威胁着皇太子的地位。
我们再讲第三点——“短命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程当中死在榆木川,当时是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八月,太子继位,当了皇帝。朱高炽即位以后,改年号叫做“洪熙”。他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他父亲的政策,国家面貌大大改观。第二年五月,有一天他接见下边一个大臣,叫做李时勉。为什么要接见李时勉呢?李时勉给他上了一道奏疏。朱高炽一看,大为生气,骂了一顿李时勉。没想到,回去以后,朱高炽一病不起,第二天死了。
所以朱高炽一共就仅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做了十个月的皇帝,所以我们说他是短命的皇帝。
仅仅在位十个月,朱高炽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皇帝。那么这样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将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时间实在太短!但令我们感到纳闷的是,在本期节目的开头,毛佩琦先生就说过,朱高炽是一位“治世明君”。那么,做皇帝不到一年的时间,朱高炽是凭借什么样的作为,从而成为治世明君呢?
我们不要看他仅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但是他做太子的时间很长。明成祖一生曾经多次出兵打仗,多次离开首都,在这期间,他都要求他的太子据守,就是代理国政。所以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二十二年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由太子直接掌握政治的。所以看起来他好像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但是他掌握国家大政要比这个长得多。
不论太子监国代理国政,还是他自己亲自掌政,他的事情都做得怎么样呢?
四——“治世的明君”
我们对他的第一个评价叫做“宽严得体”。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大臣在朝堂上向皇帝报告事情。报告事情要有一定的礼仪规定,说什么样的话,怎么样站,站在什么位置,都非常严格。这个大臣在报告事情的时候用词不当,违反了报告事务的礼仪。当时宫殿上有很多维持秩序的这些士兵,士兵上去去纠正,甚至打了这个大臣。那么朱高炽怎么做呢?朱高炽当时什么话没说,下朝以后,朱高炽奖励这个维持秩序的士兵。别人问,你为什么对这个违反礼仪的人不给予惩罚呢?朱高炽回答说,我给他留了面子,将来他还要给我做事;可是我奖励了这个纠正纪律的士兵,就是对他实行了批评。所以大家一看,朱高炽做皇帝,对待下级宽、严得体。既批评了、纠正了不讲礼节的行为,由给他留了面子,很得体。
第二个呢,就是朱高炽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永乐七年,有一个叫做虞谦的一个大臣到安徽去,说颖川这个地方发生了灾害。他回到朝中了以后请求皇帝,说那个地方发生灾害了,国家是不是给予赈济?朱高炽说:已经发生灾害了,老百姓必然很困难,这件事你还用请示我吗?你应该先赈济,回来再报告,你怎么回来请示我你才去赈济,这不是晚了吗!马上赈济。所以朱高炽表现出对百姓的一种关心态度,叫做“水旱饥馑,赈济以时”,发生水灾旱灾,及时赈济。
那么做了皇帝以后呢,朱高炽全面改变了他父亲明成祖的政策。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明成祖期间发生的一些大案,凡是不公的、冤枉的,一律予以平反,很多的人被从监狱里放出来。还有一些以前因为太子和皇帝之间发生矛盾被关起来那些个东宫的大臣,也因此得到了赦免。
最重要的一件事呢,就是朱高炽给当年被关押的那些建文帝忠臣的家属们亲属们,发到教坊司的,发到浣衣局的,充军的这些人,予以释放。当时评价说,这是明仁宗的一件圣德。
我们说明成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雄才大略有两个方面,一,他可以做很多大事,第二呢,他还可能给百姓带来很多负担,因为每做一件大事就要花很多钱,就有很多人力物力投入。朱高炽怎么办?朱高炽完全改变他父亲的政策,实行全面的收缩和调整。第一件事,他就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再有,他停止派宦官到各地去采金银;停止派宦官到南海去采珍珠;停止朝廷派人到西北地区取马匹;各种工程项目,能够停的一律停止,减轻百姓负担。所以,在他的这种政策之下,百姓连年的负担得到了减轻,得到了休息。所以在朱高炽即位以后,一直到他的儿子在位期间,明朝社会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大量的钱财省下了,老百姓的负担没有了,国家不再打仗了,太平了,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当时把这个社会现象叫做“仁宣之治”,就是仁宗和宣宗共同推动了盛世和太平。所以我们说,明仁宗是一个治世的明君。
如此说来,明仁宗朱高炽确实是一个治世的明君。那么这样一位有着英明远见的皇帝,他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突然去世了呢?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谋杀?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倍受后人关注。这当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鲜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知道,明仁宗在洪熙元年五月一病不起,我们说是猝死。他为什么突然死亡呢?刚才我们说过,他接受了一个大臣的奏章,这个大臣叫李时勉,他看了奏章以后很生气,第二天就死了。这是一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呢,就是五月是张皇后她的生日,张皇后的生日,宫中的嫔妃要给张皇后上寿敬酒,这一天朱高炽就在张皇后的宫里。郭妃这时候给张皇后送了一杯酒,张皇后接下来以后,放到桌子上没有马上喝。朱高炽说:皇后,你是不是又多心了?说着,就把这杯酒拿下来喝了。这时候天上响了一声大雷,嘎啦一声,郭氏心惊肉跳啊。这杯酒下去以后,第二天,仁宗病逝。
是不是因为宫中嫔妃、皇后之间的矛盾,误杀了朱高炽呢?明仁宗的死很奇特,是一个历史之谜。还有更为骇人听闻的,有人说明仁宗在安葬的时候,只有尸体而没有头颅。那么明仁宗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这是一个历史谜案。
明仁宗死以后,他的儿子朱瞻基担任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宣宗。我们对明仁宗如何评价呢?历史上把明仁宗和宣宗统治时期称作“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永乐末年一直到仁宗、宣宗这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历史评价明仁宗,说是:“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做了很多好事,如果天假一年,说他如果能够活得长一点,他和古代的文帝、景帝“文景之治”是可以相比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