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三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届金鸡奖共收到参评影片264部,包括故事片、儿童片、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戏曲片等。
本届金鸡奖将评选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导演处女作、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19个奖项,最终获奖名单也将于9月16日在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上现场揭晓。
金鸡奖评委会提名单
最佳故事片提名:
《七月与安生》、《老炮儿》、《血战湘江》、《我不是潘金莲》、 《湄公河行动》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七儿娘》、《告别》、《塔洛》、 《塬上》、 《搬迁》
最佳儿童片:
《山那边有匹马》、
《乌珠穆沁的孩子》、
《梦开始的地方》、
《猪太狼的夏天》
最佳戏曲片:
《山村母亲》、
《传奇状元伦文叙》、
《珍珠塔》、
《乾坤福寿镜》、
《穆桂英挂帅》
最佳科教片:
《人鼠之战——农村综合灭鼠行动》、
《沙漠种出高产稻》、
《美丽乡村环保行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首星揭秘》
最佳纪录片:
《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 《那岁月刻骨铭心》、 《我们诞生在中国》、 《我在故宫修文物》、 《海龙屯》、《喜马拉雅天梯》
最佳美术片:
《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大鱼海棠》、《马小乐之玩具也疯狂》、《摇滚藏獒》、 《熊出没•奇幻空间》
最佳编剧: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李保罗(《村戏》)、黄丹、冯梦瑶、梁爽(《搬迁》)、管虎、董润年(《老炮儿》)
最佳导演: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郑大圣(《村戏》)、曹保平(《烈日灼心》)、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管虎(《老炮儿》)
导演处女作奖:
文章(《陆垚知马俐》)、宋灏霖(《猪太狼的夏天》)、曾国祥(《七月与安生》)
最佳男主角:
邓超(《烈日灼心》中饰辛小丰)、包贝尔(《陆垚知马俐》中饰陆垚)、冯小刚(《老炮儿》中饰六爷)、涂们(《告别》中饰父亲)、廖凡(《师父》中饰陈识)
最佳女主角:
白百何(《捉妖记》中饰霍晓岚)、闫妮(《搬迁》中饰柳春燕) 、宋佳(《陆垚知马俐》中饰马俐)、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莲》中饰李雪莲)、周冬雨(《七月与安生》中饰安生)
最佳男配角:
于和伟(《我不是潘金莲》中饰郑众)、王千源(《解救吾先生》中饰张华)、朱亚文(《陆垚知马俐》中饰赵奔)、孙维民(《血战湘江》中饰林德水)、张译(《追凶者也》中饰董小凤)、张辉(《搬迁》中饰马建民)
最佳女配角:
艾丽娅(《告别》中饰母亲)、吴彦姝(《搬迁》中饰马家老太太)、张慧娟(《村戏》中饰路小芬)、蒋雯丽(《师父》中饰邹馆长)、焦俊艳(《陆垚知马俐》中饰方灰灰)
最佳摄影:
丁豫(《解救吾先生》)、石栾(《陆垚知马俐》)、吕松野(《塔洛》)、孙明(《大唐玄奘》)、杜杰(《罗曼蒂克消亡史》)、邵丹(《村戏》)
最佳录音:
安巍(《陆垚知马俐》)、安韶峰(《勇士》)、吴江(《我不是潘金莲》)、
祝岩峰(《罗曼蒂克消亡史》)
、晁君(《大唐玄奘》)、黄铮(《火锅英雄》)
最佳美术:
李健威(《捉妖记》)、李健威(《湄公河行动》)、武明(《大唐玄奘》)、曹安俊(《刻在石磨上的勋章》)、韩忠(《罗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音乐:
王晓锋(《大唐玄奘》)、叶小钢(《开罗宣言》)、刘思军(《一纸婚约》)、窦鹏(《老炮儿》)
最佳剪辑:
丁晟(《解救吾先生》)、许宏宇、李点石、檀向媛、周肖林(《七月与安生》)、李永一(《烈日灼心》)、陈祺合、潘雄耀、彭正熙(《破风》)、廖庆松、宋冰(《塔洛》)
有学者感慨,“隔壁王婆何其多”,其意思是说中国男女风情之间流转经常伴随王婆、马泊六的身影。所谓“马泊六”,是指宋、元时代市井间的一种隐语,意思是用“马”比喻妇女,玩女人上手了,就叫“入马”。而从中撮合的中介男女,则被唤做马泊六,“马泊六”作用就是“穿针引线、拉拢撮合男女私情”。而“马泊六”这个角色很多时候都叫“王婆”,或者其他“X婆”,如“薛婆”等。
最凑手的例子就在《水浒传》里,撮合宋江、阎婆惜成婚的,也是王婆,请看:“宋江却信步走出县来,走不过二三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声‘押司’,宋江转回头来看时,却是做媒的王婆,引着一个婆子……”知道宋江没有老婆,王婆次日就向宋江提亲,“宋江初时不肯,怎当这婆子撮合山的嘴撺掇,宋江依允了。”《三言二拍》中,王婆、马泊六的身影更多。
《喻世明言
·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柴夫人“来到孝义店王婆家安歇了,要寻个贵人”,派王婆去向郭威提亲,给她一只金钗为报酬,“王婆虽然适间吃了郭大郎的亏,凡事只是利动人心,得了夫人金钗子,又有金带为定,便忍脚不住。即时提了金带,再来酒店里来。”《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撮合周胜仙、范二郎定亲的也是王婆:周胜仙茶饭不思,丫环迎儿给周妈妈出主意:“隔一家有个王婆,何不请来看小娘子?他唤作王百会,与人收生、作针线、作媒人,又会与人看脉,知人病轻重。邻里家有些事都浼他。”王婆一见周胜仙,便揭破了她的秘密:“小娘子,莫不见了甚么人,欢喜了,却害出这病来?”
施耐庵对于王婆、马泊六的手段来了一段很生动的总体表述:
开言欺陆贾,出口胜隋何。只凭说六国唇枪,全仗话三齐舌剑。只鸾孤凤,霎时间交仗成双。寡妇鳏男,一席话搬唆捉对。解使三重门内女,遮么九级殿中仙。玉皇殿下侍香金童,把臂拖来;王母宫中传言玉女,拦腰抱住。略施妙计,使阿罗汉抱住比丘尼;稍用机关,教李天王搂定鬼子母。甜言说诱,男如封陟也生心;软语调和,女似麻姑能动念。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
《水浒传》中的王婆住在武大家隔壁。在她正式登场亮相之前,小说中已安排了两处暗写。武松在阳谷县街上巧遇哥哥武大,“武大引着武松,转弯抹角,一径望紫石街来。转过两个弯,来到一个茶坊间壁”,这家茶坊,自然便是后面许多故事发生的场所王婆茶坊,如果看完后文再回头对照这一句,仿佛看得到王婆躲在水帘底下偷窥武家动态的那双眼睛。接下来,武大叫潘金莲安排酒肉果品,潘金莲却说:“何不去叫间壁王乾娘安排便了?”于是武大就去找王婆帮忙。这次王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给人的印象是个热情助人的邻家大娘。然而等到武松离开阳谷前往东京办事,潘金莲失手滑落叉竿打中西门庆,王婆终于露面了,她的第一句话便让读者对她的为人猜到了七八分:“兀谁教大官人打这屋檐边过?打得正好!”接下去逗引西门庆出钱、说“捱光”五件事、十分光、安排西门庆勾引潘金莲。以下是王婆的具体手段:
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儿大的行货;第三件,要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棉里针忍耐;第五件,要闲工夫:—这五件,唤作‘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此事便获着。”西门庆道:“实不瞒你说,这五件事我都有些:第一,我的面儿虽比不得潘安,也充得过;第二,我小时也曾养得好大龟;第三,我家里也颇有贯百钱财,虽不及邓通,也得过;第四,我最耐得,他便打我四百顿,休想我回他一下;第五,我最有闲工夫,不然,如何来的恁频?乾娘,你只作成我!完备了时,我自重重的谢你。”
王婆道:“大官人,虽然你说五件事都全,我知道还有一件事打搅;也多是扎的不得。”西门庆说:“你且道甚麽一件事打搅?”王婆道:“大官人,休怪老身直言:但凡捱光最难,十分光时,使钱到九分九厘,也有难成就处。我知你从来悭吝,不肯胡乱便使钱,只这一件打搅。”西门庆道:“这个极容易医治,我只听你的言语便了。”
王婆道:“若是大官人肯使钱时,老身有一条计,便教大官人和这雌儿会一面。只不知官人肯依我麽?”西门庆道:“不拣怎地,我都依你。乾娘有甚妙计?”王婆笑道:“今日晚了,且回去。过半年三个月却来商量。”西门庆便跪下道:“乾娘!休要撒科,你作成我则个!”王婆笑道:“大官人却又慌了;老身那条计是个上着,虽然入不得武成王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大官人,我今日对你说:这个人原是清河县大户人家讨来的养女,却做得一手好针线。大官人,你便买一匹白绫,一匹蓝绣,一匹白绢,再用十两好绵,都把来与老身。我却走过去,问他讨个茶吃,却与这雌儿说道:‘有个施主官人与我一套送终衣料,特来借历头。
央及娘子与老身拣个好日,去请个裁缝来做。’他若见我这般说,不睬我时,此事便休了。他若说,‘我替你做,’不要我叫裁缝时,这便有一分光了。我便请他家来做。他若说,‘将来我家里做,’不肯过来,此事便休了。他若欢天喜地地说,‘我来做,就替你裁。’这光便有二分了。若是肯来我这里做时,却要安排些酒食点心请他。第一日,你也不要来。第二日,他若说不便当时,定要将家去做,此事便休了。他若依前肯过我家做时,这光便有三分了。这一日,你也不要来。到第三日晌午前後,你整整齐齐打扮了来,咳嗽为号。
你便在门前说道:‘怎地连日不见王乾娘?’我便出来,请你入房里来。若是他见你来,便起身跑了归去,难道我拖住他?此事便休了。他若见你入来,不动身时,这光便有四分了。坐下时,便对雌儿说道:‘这个便是与我衣料的施主官人,亏杀他!’我夸大官人许多好处,你便卖弄他的针线。若是他不来兜揽答应,此事便休了。他若口里答应说话时,这光便有五分了。我却说道:‘难得这个娘子与我作成出手做。亏杀你两个施主:一个出钱的,一个出力的。不是老身路歧相央,难得这个娘子在这里,官人好做个主人,替老身与娘子浇手。’你便取出银子来央我买。若是他抽身便走时,不成扯住他?此事便休了。他若是不动身时,这光便有六分了。
我却拿了银子,临出门,对他道:‘有劳娘子相待大官人坐一坐。’他若也起身走了家去时,我也难道阻挡他?此事便休了。若是他不起身走动时,此事又好了,这光便有七分了。等我买得东西来,摆在桌上时,我便道:‘娘子且收拾生活,吃一杯儿,难得这位官人坏钞。’他若不肯和你同桌吃时,走了回去,此事便休了。若是他只口里说要去,却不动身,这事又好了。这光便有八分了。待他吃的酒浓时,正说得入港,我便推道没了酒,再叫你买,你便又央我去买。
我只做去买酒,把门拽上,关你和他两个在里面。他若焦躁,跑了归去,此事便休了。他若由我拽上门,不焦躁时,这光便有九分了。—只欠一分光了便完就。这一分倒难。大官人,你在房里,着几句甜净的话说将入去;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先假做把袖子在桌上拂落一双箸去,你只做去地下拾箸,将手去他脚上捏一捏。他若闹将起来,我自来搭救,此事也便休了,再也难得成。若是他不做声时,这是十分光了。这时节,十分事都成了!—这条计策如何?”
有人评价:在封闭型的农商社会中,马泊六、王婆之流的讨巧之处,正在于当时男女关系之间社交疏通的障碍。尤其是女方,她们在到达青春期时,几乎还是足不出户的。她们只有通过走街串巷的马泊六、王婆之口,才能断断续续地了解到一些院墙外面的精彩生活,比如某男如何如何等。
于是马泊六、王婆们便在情事信息上,占尽了便宜。有时甚至连达官贵人,也不得不借助她们的伶牙俐嘴,去铺排一场尴尬的婚姻。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陈年旧事了。现在的年轻男女,早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春心荡漾,毫无顾忌地互相眉来眼去了,一般已经不用媒人来穿针引线了,但是我们不能依此来忽略马泊六、王婆所能够起的作用。
王婆、马泊六之所以能够盛行,其原由主要在于文化上的传统无法割裂,关于性事、风情之间的话题,中国人向来都是迎合别人的干涉的。我们谈恋爱或者搞对象,选择的对象经常“能够带出去,不要没有面子”为基本准则。另外马泊六、王婆们往往经验丰富,不仅具有老马识途的功效,而且善于忽悠,善于撺掇,能够提高男女之间风情际会的效率。
像《水浒传》中王婆这般魔幻般的撺掇伎俩,不用说像潘金莲这样的深闺怨妇,干柴烈火,一经她拨弄,便立马燃烧起来,就是西门庆这样的风月场上的老手,也得对她曲意奉承,干娘干娘肉麻地喊着。像《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在撺掇男女的技巧上,比之王婆,有过之而无不及。薛婆在勾诱三巧儿与陈大郎苟且时,分明有诸多自己的意淫成分掺杂于其中。她跟三巧儿“夜间絮絮叼叼,你问我答,凡街坊秽亵之谈,无所不至。
这婆子或时装醉作疯起来,到说起自家少年时偷汉的许多情事,去勾动那妇人的春心。害得那妇人娇滴滴一副嫩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文/孔维民
(2017-08-09)
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 视觉中国 图
11月28日,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讲到政府系统干部作风问题时,以《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剧情举例,五问“为什么”,警醒领导干部:“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就是不讲政治,也是腐败”,要敢担当、真担当、善担当,做敢为善为有为的好干部。
《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以《湖北代省长王晓东以为例五问“为什么”,警醒领导干部“不担当,半点忠诚也没有”》报道后,引起网友热烈反响,阅读量近30万。
就王晓东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五问“为什么”,《人民日报》12月2日五版刊发题为《风清气正是最好的“阳光雨露”》的评论文章,认为“如果只管了自己门前的雪,只顾了领导房上的霜,却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担责,就会让自己没了‘护身符’,事业没了‘助推剂’,群众没了‘贴心人’”。今天我们就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
风清气正是最好的“阳光雨露”
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讲到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剧情举例,五问“为什么”,指出当前干部队伍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也不否认,电影反映的类似的人和事还不同程度存在。
“问个明白”“讨个说法”的人物形象,在历史掌故和影视作品里都可寻见。《我不是潘金莲》里,一个不甘被前夫在离婚中欺骗的农村妇女的故事为什么再次引发关注和讨论?一个显在原因是,主人公绵延20年的告状之路,经历的人和事,触及了怎样锤炼作风、关切民意的重大命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的党员干部常常挂在嘴边,是不是落实在行动上,却要打一个问号;“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有的人口号喊得震天响,要问群众获得感几何,支支吾吾,心里没底。中央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正是因为作风问题是关系人心向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篙不可放缓,一滴不可弃滞。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基层。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基层问题千千万,个个“难”与“结”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解不开;种种“困”与“险”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破不了。为什么小事会变成大事,简单问题会拖成复杂难题?为什么上级的意见会在层层传达执行中变味、走调,甚至与初衷完全背离?为什么“一个人在前边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捡芝麻”的怪现象会发生?就是因为作风不实,如果只管了自己门前的雪,只顾了领导房上的霜,却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担责,就会让自己没了“护身符”,事业没了“助推剂”,群众没了“贴心人”。
形势有新变化,现实有新挑战,人民有新期待,有的时候,这三种“新”已经超出了现有法规制度乃至现有政府职能的要求,这确实给作风建设不断提出新的重大课题,但却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挑战。如果当真站在群众的角度担当,而不是站在官位的角度担当,就没有什么事情会成为无解的难题。在湖北,无论是在全省上下践行“好干部”标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还是直呈少数人身上存在的“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善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病灶,都指向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大考题:改革发展的任务更重了,作风建设来不得“花架子”,搞不得“假大空”;党执政的条件变好了,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促进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戒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等症候,务必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
风清气正是勤政为民最好的“阳光雨露”。湖北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把一腔热血都用在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谋福祉上,村民“有事就找国娃子”。五峰县退休干部罗官章年已八旬,退休后坚持扶贫20年,心里只有一个念叨:乡亲们不脱贫,我吃不好睡不香,死都不瞑目。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身”入基层、“心”入百姓的标杆,让我们看到什么叫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电影是艺术,现实是考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这个声音,回响在时代深处,更要始终震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灵。
(原标题为《王晓东的五问,人民日报这样评》)
(1970-01-01)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不好说。它很民间、执拗、格局不大,理想主义——有点为民喊冤的意思;圆形画幅别具一格,更没什么可说的了,电影史上都不多——有点舍我其谁的意思。
《我不是潘金莲》海报
当下的电影环境中,它的存在,因为有了冯小刚这个有趣的人,而显得既珍贵又任性。我觉得这个事不是小事,放眼今年国产电影,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部我都得喜欢。
有趣是什么?有趣就是审美判断,进一步说在于你在什么领域,做什么样判断。这个题材的电影注定是一道风景:上访题材本身就有很多限制,一个人不仅仅是没有同类,还对抗所有人,选择前进,而不是消隐,是主动出击,搅乱全局,也是无奈前行,直达深远。局面因此而动。我觉得这个主线刚开始还是李雪莲,后来慢慢变成了李雪莲认得那个死理儿。这个设置和张艺谋的《秋菊打打官司》相近,李雪莲和秋菊的不同在于,李雪莲是节外生枝,而秋菊是一条道跑到黑。
一条道跑到黑是执着;节外生枝则是有趣。
《秋菊打官司》剧照
《秋菊打官司》从头到尾是一件事,死死盯住村长一个人,一定要让政府给个说法,它的中心始终不变;《我不是潘金莲》从头到尾衍生出了四五件事,牵扯到了七八个人,李雪莲要告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根本的问题被掩盖了,这里就可以看出李雪莲不是主导者,而是接受者,这也是我们对现实的感受。
秋菊的生活背景符合那个理想主义色彩浓烈的年代,而李雪莲是现实主义的。现实经常把人推着做出各种各样的荒诞之事。有时,李雪莲的世界也会把一些她的的道理输送到我们这个身边的世界,于是我们会看到了几个人物的醒悟,当他们反问自己是不是太不注意方法、这个农村妇女走到如今是不是被逼无奈之时。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现实在这部电影里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就像一个绳子的一头,这条线上拴着无数的大人物,而绳子的另一头与其说拴着一个人,不如说占着一个理。
这个道理在现实中一定是被人认为多此一举。但电影给了我们一次面对它的机会,我们因为所谓的知道、了解,而忽视的事物不是真不重要,而是你认为不重要。这样的情境之中,我们忽然成了电影里这条绳子上拴着的人物,在电影中不得不直视自己身在这个时代的耻辱,他人即我们。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面拾,还是拾不干净”的老话在电影引导着,一个人因纠正一句话而踏上告状之路。李雪莲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我以为,冯小刚导演把李雪莲当成了一个侠客在拍,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她的功夫是她心中的信念——把道理说清楚。她要打败的不是人,而是大众对事的理解。
——这是我说它是“民间”电影的原因。好就好这个题材的电影在当下电影圈没可比性。据说,上映时难逃删减,那么上面概括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可靠的依据。
再说电影尺幅设计,好的一方面,从解读这层面说,故乡是圆融的,很多事都可以巧妙解决,但在她这件事上,没有解决,于是才开启了这部电影。而北京是规矩的,是很多事都无法逾越的,同样在李雪莲这件事上,有了解决,于是推动了这部电影——这符合李雪莲对世界的看法。
圆形构图
从创作层面说,坏的地方在于圆形虽经过设计、美术、摄影上都为了圆形而努力,但还是有些内容和形式的拧巴。这个内容可不可以拍成正常画幅的呢?我觉得,圆形略有寓意,完全换位思考,正常画幅拍这个故事会不会损失力度?
冯小刚导演对原著的尊重与国内某些导演比起来,令人吃惊。内容不动,所以形式的东西一下就起来了。所以说,圆形画幅不是这个内容唯一的搭配。那么,有点为圆形而圆形。
总结下来,《我不是潘金莲》的确有意思。
你看,我更多地还是要谈回内容层面,荒诞与幽默,喜剧与悲情,天方与地圆。我知道,这不可能是一个李雪莲的所想,这是一个文人的所思。把一个告状者当成一个侠客拍了,并且放入一个特别“中国”的构图里,消解掉的部分尤见用心良苦。
李雪莲的可敬,或者说被观众记住是因为她一直在讲理,她简单地活着。活得让世界为她揪心。
只不过,她的简单被大家认为是复杂,这就是我觉得电影荒诞之处。我看到了一阵悲凉蔓延在我们的这个世界。没有信任,委曲求全,得过且过,瞒天过海,失信于人等等,种种负能量。
站在观众角度,这么拍挺狠,虽然有时会有些正能量的话在找补,但我觉得导演骨子里是大大的伤心了,悲愤出了诗人,这个情绪贯穿着世俗层面的透彻。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我不是潘金莲》亮相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结果呢?
网友“我也”: 一个极具风险的题材。题材为刘震云独有,但能写出的人有一群,能导出的人有一帮。 影片前三分之一故事分量不足,人物出场和塑造均仓促,使得“高级首长”训话一场来头太大,压得过头,失衡。 结尾范冰冰说自己其实是为了多生一个孩子才去告状,完全颠覆了先前强调“我不是潘金莲”的理由,剧情瞬间崩塌,整个故事失去基石。 大量画外空间的应用是过去冯小刚电影不曾有过的,以“不动”胜“万动”,虽觉新鲜,由于量大,“静止”过多,便觉有偷懒的嫌疑。 画面时而圆形,时而方形,观影颇觉别扭,导演用意不明,难以揣摩。 大量旁白解释剧情,累赘,繁杂,失却了电影特质。 演员都不错,范冰冰、董成鹏、张嘉译、赵毅、刘桦的表演皆可圈点,几位面目生疏的演员尤其出彩。 导演对于电影形态和视点把控的暧昧让影片减分不少,这已是老问题了。算是中国电影中的一部,为何在国外得了奖,只能去问电影节。
网友“Derliebe”:期待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网友“Freejf”:我不是潘金莲原著小说没有李雪莲的结局,不知道电影是什么样
网友“Jo_Larche”:吃瓜群众乱站队。舆论一片乌烟瘴气...
网友“能不忆江南”:当今电影,就冯小刚的值得一看。
网友“房宝卫BorvinFang”:小编,是《秋菊打打官司》,还是《秋菊打官司》。
网友“广东省广州市澎友”:烂片铺天盖地,好片却卡住不能上映
网友“广东省广州市澎友”:烂片铺天盖地,好片却卡住不能上映
(1970-01-01)
我不是潘金莲/
I Am Not Madame Bovary
一
冯小刚曾在2010年宣称,“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就挺好”,“想着让法国人”“听懂”“就不会说话”;但他并没有真的忘记“法国”观众。他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即使在中国院线里给中国人看时也配有英文字幕,电影的英文片名更把“潘金莲”翻译成一个法国人名: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潘金莲与Madame Bovary,隔着中英文的语言界限,隔着从“宋朝”到十九世纪的历史间隔,在电影片头的同一帧画面里相遇。借助“我不是”(I Am Not)这样一个否定句式,借助语法位置的相似,她们二人形成了一种可相互置换的肯定关系——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都因婚姻外的情感与性而背负着不忠与淫荡的恶名。
不过,这只能是一种有限的置换,有限的肯定。“我不是潘金莲”是这部电影内部的元素,它来自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李雪莲的自我判断与自我认识,是当她的已经离婚的丈夫秦玉河因她婚前性行为而把她比作潘金莲时,她为自己所做的辩护。而
I Am Not Madame Bovary
是这部电影的外部的标签,来自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或发行人的文学知识与商业意识,是当他们在西方国家参加电影节或营销时,为西方电影人或观众拟定的入口。
一个“法国”的故事介入了一个“中国的故事”,一个“法国”观众的视角被预设为一个“中国的故事”的当然的视角。对中国人而言,“潘金莲”属于弥散在日常生活里的默会的知识,但对“法国”人,这是一个必须从头讲起才会被理解的名字。因此冯小刚借助于常在西方举办画展的魏东为电影创作的六幅圆形画,在电影的开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潘金莲”的故事,一个对“法国”观众来说由非常东方的画面所组成的非常东方的故事。于是”法国“观众将体验到电影标题与电影故事的分离,他/她确实相信主人公李雪莲不是Madame Bovary,因为在标题之外,他/她从字幕看到的与从对话听到的是李雪莲辩解:她不是“Pan Jinlian”。
二
潘金莲的故事,李雪莲的故事,都由冯小刚本人的声音直接讲述或导出。他的声音作为画外音贯穿电影始终,对于观众来说,他是这个“中国的故事”的叙述者。他经常采用小说里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discourse)的手法,传递李雪莲的内心世界。除了冯小刚像福楼拜将自己等同于“包法利夫人”一样自称“小女子潘金莲”之外,或许这是这部电影和《包法利夫人》为数不多的相关之处:在西方小说史上,自由间接引语这一技术正成熟于福楼拜的这部小说。
冯小刚用其画外音不断强调这是一个“故事”,通过把整个故事他者化,一方面阻止观众向故事的主人公移情,另一方面切断故事与现实的直接指涉关系,将其限制在电影的内部。观众因而获得了一个安全的位置,这是一个观察与认识的位置,而不是一个体验与感受的位置。因此李雪莲在自己的故事里所经历的上访路上的艰苦与困惑,是一个可以在笑声里消解的对象:刘震云小说里的黑色幽默,在电影里褪去了那层黑。——如果画外音来自于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呢?
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XX省”“XX市”“XX县”,是个无地名的空间,小说仅透露出它大体上位于山东的邻省。而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永安市”的“光明县”,演员个个说着南方方言。电影还置入了一些地理信息:秦玉河有个湖北的故乡,十年后的市长马文彬是赣南人。此外,小说中李雪莲是个纯粹的农民,电影中她经营着一家水边的二层楼农家乐;小说中秦玉河在化肥厂工作,电影中他是制茶厂的司机。
小说的无名空间是普遍的,隐喻的是中国本身;电影的南方空间是特殊的、审美化的。而从种地到农家乐,从化肥厂到制茶厂:小说里有荒凉的现实(“种地”和“化肥”的共同体的崩裂是痛苦的),电影里没有,电影里的职业和居家生活把现实审美化了。
范冰冰的裸背
电影开头魏东所绘圆形画
四
电影里的永安市光明县处于圆形画幅之中。圆形画幅内,中远景居多,观众与角色拉开了距离,仿佛在欣赏一幅幅静态的画。据说这一画幅是受南宋团扇画的启发,换言之,呈现东方化的优美是导演的企图。表面上,观众通过圆形画幅观视到了中国的现实,其实,观众一直在偷窥的是女明星范冰冰,甚至是她的裸体——范冰冰的裸体呼应了电影开头具有春宫图气息的圆形画。这里暴露了偷窥的实质,印证了杰姆逊《可见的签名》(
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
)的开篇之语:“视觉在本质上是色情的。”(The visual is
essentially
pornographic…)
小说里,李雪莲经过二十年的上访,满头白发,体形走样。电影把二十年缩短为十年,十年之后,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竟比原先更加时尚,丝毫看不出上访之于她的悲剧性:她依然是那个欲望化审美的对象。一个荒诞且带有悲剧意味的故事却要用审美化的电影语言表达,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形成了一种分离的关系。
简言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用古代视角讲述现代故事,用男性视角讲述女性故事。此外,它还用首都视角讲述外省故事,就像《包法利夫人》有个副标题“外省风俗”。
五
从刘震云的小说到冯小刚的电影,一些角色的名字发生了变化:“那一年”的法院院长从“荀正义”变成了“荀正一”(虽然英文字幕显示为“Justice Xun”),县长从“史为民”变成了“史惟悯”,市长从“蔡富邦”变成了“蔡沪浜”,省长从“储清廉”变成了“储敬琏”。在这一序列里,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主审法官的名字,小说和电影里都叫“王公道”——“Justice Wang”。
小说里的人名由“大观念”构成(序言一的人名都是政治的,序言二的人名都是伦理的, “公道”是二者的结合点),包含了政治哲学上的反讽意味(找不到正义);电影标注在银幕上的人名几乎没有类似的功能。就此而言,后来的法官“贾聪明”的名字是个例外,因为他的功能是证明自己“假聪明”。
电影中,法官、院长、县长、市长、省长、首长的占比显然大于李雪莲,所以很难说李雪莲/范冰冰是主角。相形之下,小说对李雪莲诸多行为的交待和展开则充分得多。换言之,李雪莲很大程度上被电影弱化了。
“潘金莲”的意象在电影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少:如秦玉河污蔑婚前有过性行为的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和赵大头发生关系后觉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莲。电影中的官员反倒经常把李雪莲称为“小白菜”。小说中,“潘金莲”是个贯穿始终的、普遍化的概念:人人都觉得自己冤,觉得自己“不是潘金莲”,包括那些被撤职的“长”们。
电影把李雪莲事件和各级官员对该事件的处理,割裂了开来。
六
通过电影的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前者对应永安市光明县,后者对应北京,二者构成反差,而非矛盾),观众得知,李雪莲和秦玉河为分房而假离婚。此后秦玉河另娶他人为妻,假离婚变成真离婚,李雪莲则欲证明离婚是假的,李所求不得继而逐级上访。电影接近尾声时,时任永安市长马文彬和光明县长郑众有一段对话。对话的要点有三:第一,李雪莲本人没什么道理;第二,各级官员在处理这一事件时,都想解决问题,并无贪赃枉法;第三,问题的关键是要干部改进作风。马文彬和郑众进行这段对话时,身处方形画幅中的圆形空间,就马文彬的口气,可以说,这一对话代表了北京对光明县事件的结论。
此后,电影进入全画幅,高调布光。大特写的李雪莲向当年被撤职的县长史惟悯吐露:当年她假离婚,其实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生二胎。说出真相的李雪莲仿佛打开了心结。最后,电影画外音说,李雪莲把自己过去的告状看成是一个笑话。一个如同患了偏执狂一样的上访者自我治愈了。
在电影进入全画幅之前,观众或许会比较认同马文彬的表述:李雪莲是为了分房的利益假离婚,最后弄巧成拙,咎由自取。而当得知她是为了多生一个孩子而假离婚,观众或许会更泛起一点同情。但问题是,骗房和生二胎区分的只是假离婚行为正当与否,前者是不正当的,后者(一定程度上)是正当的,它们对“假离婚难题”本身而言,并不重要。电影最后为整个事件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的干部早点帮助李雪莲自我解释、自我说服,听她讲述这件事的曲折,她或许就不会一直告状了。这毋宁是用治理问题取代了价值问题,从而取消、搁置,甚至压抑了“假离婚难题”本身。李雪莲告状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的“蚁穴”,是“防微杜渐”中的“微”和“渐”,是“因小失大”中的“小”,只是治理问题的空能的能指。她告状仿佛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偏执,是纯粹的荒诞,其意义被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可以说,在电影叙事上,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是全画幅的一部分。在全画幅里,李雪莲会面对自己过去的故事,把自己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全画幅部分揭示了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里的故事的动力和结局。但在难题的表达上,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里的“假离婚难题”,在宽形画幅里只是被想象性地解决,甚至被压抑了。
反欲望的秋菊
欲望化的雪莲
反欲望的秋菊
欲望化的雪莲
七
当李雪莲在全画幅部分把自己的上访的内在起因追溯至她怀二胎及二胎的流产,并与别人一起把自己的上访当作故事或笑话,她的上访就完全成了内部的挣扎,但在小说里,上访对李雪莲而言,从不是个笑话,而是双重的反抗:内部的反抗与外部的反抗,或者说对“假离婚”中的自我的反抗,以及对整个司法、行政系统的反抗。
“假离婚”暗含着法律行为中当事人作意思表示时,表示和意思(意图)之间的矛盾。无论法院,还是民政部门——在电影里出场的是镇上的民政助理老古,对于离婚案的判决,惟一有效的根据是当事人的表示,而不可能完全查证其离婚的内在意思(意图)。李雪莲的“假离婚难题”就在于,她无法让法官、民政助理相信,她当初作离婚申请时所示的是一种虚假的意思,而在她的观念里,她未作表示的内在意思应该作为判决的前提。
从法律上说,关于李雪莲和秦玉河离婚案的判决是个正确的判决,因此李雪莲的上访,所质疑的是法律或治理术本身。在她看来,法律错了,法律/治理术无法解决意图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她一路遇到的各个“长”,也只是关心现实,关心治理方法(阻拦上访或写保证书)。李雪莲期待的是某种把内在意图作为前提的司法,她要对既存的司法审判进行政治的考问,所以她来到全国人大——关于法律的法律机关。这是李雪莲的第二个难题,政治与法律/治理之间的矛盾或冲突问题。
在既存的司法/治理体系中,李雪莲的难题是无解的。她作为人民的一分子,将其难题再现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试图以政治的方式解决法律/治理问题,但显然,在她的个人难题与政治的场域之间,有一个她无法跨越的裂隙。她只能自己完成自己的转换,从“雪莲”化为“雨荷”: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里静静地站立。
电影最后的雨荷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18145812042”:T什么人?
网友“18145810663”: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网友“18145811813”: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网友“18126258486”: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网友“18145812834”: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网友“行者无疆”:李雪莲期待的是某种把内在意图作为前提的司法。。。。存在这种司法马
网友“欲言又止”:电影整个把小说的基调都改了,虽然刘震云还是编剧
网友“woody”:哈哈题目很押韵
网友“youarethesunshine”:巩俐不知道比范冰冰高到哪里去了
网友“glee”:很专业的分析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