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育儿观点?前几天收到粉丝私信我,向我请教这样的育儿观点是不是正确的,我肯定的告诉她,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0-3岁前孩子哭不抱:这个阶段的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不能等孩子不哭了才抱。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发达,许多事情都是靠哭来表达的,比如:饿了,渴了,尿布该换了,过冷或者过热,衣服不合适,蚊虫叮咬等等原因,孩子都会哭闹。
Tips:如果孩子很容易哭闹,有可能是因为缺钙,这会引起烦躁、夜里惊醒、而且也容易啼哭。
3岁以后哭闹不管: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哭闹,可能是因为父母忽视了自己,想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一味的不理,对于孩子建立完整人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们有着独立性和依赖性,会一边寻求独立,一边又强烈的依赖家长,这正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表现。如果家长不理他们的哭闹,孩子则会很惊恐,导致安全感缺失,对将来的成长很不利。
这个时期是孩子与家人形成亲密情感关系的敏感期,如果对孩子的哭闹,家长置之不理,他们会对父母缺失信任感,还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在将来的人生中很难和其他人建立信任感和情感关系。
这样育儿观的创始人都悲剧了
孩子哭不去抱,不哭了再去抱,这样的育儿观叫做“哭声免疫法”。哭声免疫法,创始人是约翰·华生,来自美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觉得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孩子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惯,希望能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宝宝。很多人通过这种育儿观点,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位创始人约翰·华生,他的女儿和儿子却出现过自杀行为,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缺少爱”,“啪啪”打脸不,真是太讽刺了!
据心理学研究专家的长期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用哭声免疫法教育的孩子,在长大后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一些比如:抑郁症、幻想症等心理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安全感不够所导致的。
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哭闹抱与不抱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宝妈A:“宝宝刚哭,爸爸就心疼跑去哄,现在都娇气了,一有什么事就哭。”
宝妈B:“宝宝一哭就哄,怕养成习惯,以后就麻烦了。但不哄,看着又心疼”
宝妈C:“宝宝哭了,不要责骂孩子,这是宝宝表达情绪的方式。要哄哄他抱抱他,这样宝宝才有安全感。”
孩子哭闹怎么办?不同时期处理方式不一样
相比这些宝妈,你是怎么带的孩子呢?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哭闹,抱与不抱,主要是看孩子的表现。
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多抱抱。哭闹,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的方式,饿了,或者想喝水了,或者要换尿布了,他们都要用哭来表达。
父母在宝宝这个时期,就应该多观察一下他们的需求,从孩子剪掉脐带那一刻,并不是真正的和母亲分离了,他们的依赖性还存在,所以家长们应该多安抚,别冷漠的看着他们哭闹。
过度到3岁时:这个时期的孩子,是矛盾的综合体,既想脱离父母的掌控,又特别的依赖家长。比如:吃饭时要自己拿筷子,虽然不会用,也不要你喂,一点一点自己吃,但是你不喂又和你大哭,这就是既想脱离掌控,又存在依赖,所以家长就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来逐渐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用筷子,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
有的孩子哭闹是因为家长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好的要求父母可以满足,不好的就要坚决抵制,像我们家孩子在3岁时,迷恋上了棒棒糖,他都会在吃完一个以后,还想要另一个,于是撒泼打滚,大哭大闹,而我就静静的看着他,等他哭累了,才去抱抱他。
并且告诉他,一天只能吃一个,这是规定,任何人都要遵守。到现在为止,给孩子立的规矩,他都会严格的遵守,比如:吃饭十五分钟,早上7点要起床,糖一天只能吃一个,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
父母既然已经立了规矩,首先就要自己去遵守,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心软。这对孩子建立遵守秩序的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寄语:
孩子哭闹,要及时的知道孩子为什么哭闹,然后在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抱抱,或看着他哭完。在育儿的路上,有很多看着很微小的细节,却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希望父母在育儿路上,少入一些坑,少些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