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发生的众多亲子事件中,比如未成年人弑母案,还有成年男子当街殴打老母亲等等,都给人们这样一种错觉——为什么中国大部分孩子都不考虑家长的感受?而大多数正在抚养孩子读书的父母对此感受更甚。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孩子不理解家长的感受和难处,整天就知道索要玩具和新书包;本来想着孩子长大后懂事了,这种情况会少一点,然而等孩子逐渐长大,从玩具到新衣服、新鞋子,然后是新包包……好像孩子从来都是在“吸血”、索取,从来不为家长们考虑,而且孩子年龄越大越不为家长考虑。
是什么导致这种局面?我们先说第一种可能:大部分中国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中国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简直是再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了。当然了,对于一小部分家长而言,他们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说自己怎么怎么替孩子考虑啊之类,但是如果把所有事情剖析来看,他们的内核还是相同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只是分成命令和引导的区分。
为什么中国家长不为孩子考虑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自理生活能力,所有的生活来源、吃吃喝喝都需要家长供应,而且生活上的许多难事都需要家长提供帮助,所以即使家长对孩子态度再不好,孩子们也只能忍受,并且努力放低自己的姿态,为了能让家长更好的照顾自己。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见到,比如有些家长脾气暴躁,经常怒骂或者体罚孩子,虽然孩子见到父母后很害怕,但是依旧小心翼翼的靠近父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能依附父母生活,离开父母他们就只能饿死。也正是因为这种现状,导致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更加注重于顾及个人感受,而不是体会孩子感受。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有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开始不需要依附家长生活,这时候家长就会转换一种态度,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颠倒位置。尤其是当父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的时候,家长在亲子关系之间的地位就等同于过去弱小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老了之后需要孩子抚养,现在对孩子好一些,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让自己养个好老。于是自己付出和近乎讨好的态度,会让父母觉得孩子不顾及自己的感受,于是说出“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这种话,企图在道德上压制孩子,让孩子更好的照顾自己。
父母抱怨孩子不照顾自己感受,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引起孩子注意,就像是孩子小时候通过哭闹来引起父母注意一样,是为了子女更好的照顾自己。
其实对于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不考虑家长的感受,是能力大小变更引发的问题。孩子在小的时候,是能力最小的时候,这时候依附家长,唯家长是从。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的逐渐衰老,原本有能力的家长能力越来越弱,而没有能力的孩子逐渐越来越有能力,于是父母为了让自己以后养老少看脸色,向有能力的孩子示弱。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能力变更的问题,常常是披上慈善的外衣的。当孩子没有能力,家长有能力的时候,用“养”来牵制有能力的家长,让父母给孩子提供美好的童年;当孩子有能力,家长没有能力的时候,用“孝”来牵制有能力的孩子,让孩子能给父母提供舒适的晚年。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是到了为什么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越来越不照顾自己感受的原因了。
以上是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与时俱进的思想。
现在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什么?当然了,很多人会想都不想甩出那两个字来——“金钱”。然而并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追求的是自由,无论是权利还是钞票,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家长是最渴望自由,但是也最忌惮自由的群体。
家长渴望自由,这是可以说通的,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困在公司、被困在椅子上,那么为什么家长会忌惮自由呢?因为自由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接触到的,如果自己没有自由,而孩子懂得了自由的精神,那么孩子就会超脱自己的掌控,自己再无法替孩子做决定。现代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被父母要求留在本地就业,实际上就是父母忌惮自由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让孩子自由,那么孩子就有更大可能性不会回头。
现在学校的老师会教会给孩子自由,孩子也能通过书籍和网络来了解到外界的生活有何风土人情,从而梦想着能够出去,在自己想要居住的地方定居、工作。孩子向往自由,家长忌惮自由,这两股相互矛盾的思想必然会引起碰撞,家长于是开始抱怨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感受。
所以这种现象,不仅是能力大小变更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老思想碰撞激起的火花,家长们一遍又一遍说着“你怎么就不能省省心”,或者“你怎么就不知道考虑我的感受”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自己能力降低了;第二,对孩子产生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