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炼就好膏方

文/融媒记者 程遥

俗话说“冬令进补春日打虎”,说的是膏方的效用。初以为春夏用药就跟膏方无关了,其实不然。原来中医理论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许多患者冬季服用膏方的“药力”随时日渐退,而前方又有致病因素等着,比如夏秋之交天气转凉导致一些疾病易发或加重,而膏方在春夏同样承担着兼治、防病功能。连日来,老药工毛伟斌便正在为熬制膏方忙碌。

中药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锭等传统剂型,形态不同各有功用。由多种药物经反复煎煮、浓缩而成的膏方,既补身又有防治功效。《黄帝内经》曾记载古代官贵用膏方养生“治未病”,现如今膏方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江浙沪一带尤为盛行。

在常熟民间,“开一料膏方来养生”的观念流传已久。每年,各大老字号药店和中医院都会邀请资深中医坐堂,为前去就诊的患者把脉开方。膏方制作工序复杂,要求苛刻,方子递到药工手中,选材制膏便拉开序幕。炼就一方好膏,考验药工的临场经验。熬膏方也练就好药工。常熟本地曾经出过不少药工,如今所剩不多,而年轻人从事药工的为数不多,一些资深的中年药工便承担了传承职责,毛伟斌便是其中一个。

在海虞北路的建发医药公司所属民生药房,毛伟斌带着他的徒弟认真选料,精心炼方,获得了好名声,不少主顾慕名前往。十余年的历练,让他从初出茅庐成长为行家里手,炼得一手好膏方,如今已是一名执业中药师。

毛伟斌并非生于医药世家。1999年,他退伍回乡后,被分配到原常熟市卫生局下属医药公司负责仓库管理,却从此喜欢上药工这个职业。早些年,制膏手艺不轻易外传,想学就得拜师,至少两年学成。毛伟斌在童仁泰药店拜得了师傅,学完理论,选好药材,他跟着师傅走进操作间,在师傅的手把手指导下熬制膏方。十多年间,善于博采众长的毛伟斌辗转于城乡多家药店、药房,先后在环城南路“童仁泰”、县南街“柳仁仁”和书院街“北九如”三家百年老药店制膏,学到不少老药工的独到经验。

除了虚心向老师傅讨教,毛伟斌还加强专业理论知识“进补”,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药学专业文凭。

毛伟斌深知学无止境,继续“细火慢炼”提升自己,同时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

选材要地道,配方要精准,工艺要纯正。一料膏方主要由中药饮片、细料药、胶类、糖类及辅料等几部分组成,且药味较多,少则20余味,多则40余味。手工熬制一料膏方,要经过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化膏、收膏、凉膏八道工序,前后需花费四天时间。此外,膏方多为定制,由专业的中医医师因人制宜,辨证施治,坚持“一人一方一锅”的给药原则。无论选材、配方和工艺都要严格把关,一丝不苟。

当年,师傅如此教导毛伟斌,如今毛师傅又把经验悉数传授给年轻人。他还觉得,年轻人不光要学会炼膏、炼好膏,更要炼“放心膏”。比如制备器具得认真清洗,辅料得认真淘洗,不让一丝一毫尘杂混入膏方,凉膏室消毒环节不能缺,让客人得到有效且放心的膏方。这不仅是卫生问题,也是夏季膏方的保存需要。

毛伟斌的解答还道出了春夏开始流行膏方的另一个原因,“过去大部分的膏方放在冬天服用,主要是因为保存条件跟不上,那时候无法冷藏,夏季膏方容易霉变。现在一年四季皆可很好地保存,但确保无菌至关重要。”

“药方好不好看医生,药效灵不灵看药工。”在毛伟斌看来,一名出色的药工应熟悉药材药性,能看懂医生处方,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责任心。凭着对中医药的热忱,毛伟斌精心熬制膏方十余年,始终一丝不苟,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只为熬出一料好膏。眼下年轻人当药工的意愿不强,毛伟斌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接棒,让药工技艺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48 字。

转载请注明: 匠心炼就好膏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