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怎样培养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这句话是有毛病的。
因为,这句话的逻辑是“我们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仿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能“要”出来的,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因为孩子有他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
“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但是,“做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
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我们将体会到“能够把握”的美妙感觉。
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的着力点其实是做一个“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
怎么做呢?
做到以下三点,孩子自然愿意听你的
第一点: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的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
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
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孩子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的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了)。
同时, 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性价比多么低、多么不适合孩子,我们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其实,孩子一定能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第二点:让他确切地让感到我们真的是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
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 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
孩子就想跟妈妈一起玩,妈妈认为花高价报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
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就无法感受到“爱”!
明明感受不到“爱”又被家长“强给”,孩子的内心是压抑的,其后果必然是反叛或者疏离。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
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怎样感到呢?就是把危险展现给他看。
再如:“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这种话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为他太小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
第三点:让孩子信服
什么是孩子能信服的?
我们自己说的、而且自己相信、并且能做到。
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并且是可行的。
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
他就信服我们。
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们。
比如:我们教导孩子“要诚实”,其实“诚实≠实话实说”,别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不愿意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空,以后再约”,这就不是“实话实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诚实。
我们或许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这么多,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认真,这些都看在眼里,内心就冲突就怀疑。
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我们这句话就没有力量,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远远多于相信他听到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感到我们说的话算数、有用,又为他着想,又不强加,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听我们的话呢?
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让人家爱听。
如果父母的话孩子不爱听,父母又非要孩子听,会是什么结果呢?
看看身边那些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让孩子有主见也不难,只要我们自己是“能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就行。
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呢?再送上三点:
第一点: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边吃边玩”、为什么那么喜欢玩;
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
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
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重要”、“值得”这两个词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
此外,尽管孩子是我们生下的,有遗传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习惯等。
我们允许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兴趣来做他自己吗?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能够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而去为他的兴趣买单吗?
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们欣赏的,我们能够尊重这就是他的性格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 由于我们和孩子的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很有可能,孩子的见解和我们不同。
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
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性”从何而来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
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
互相接纳,亲子关系就是融洽的;
互相滋养,亲子关系就更亲近。
第二点: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的天性是喜欢自由自主的,而依赖是后天”养成“的。
怎样能”成功“地养出一个依赖性强的孩子呢?
我想,很多父母都很有“心得”。
首当其冲的就是——不放心!
“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
看看下面这些表现,你有中招吗?
怎么叫“不放心”呢?
“孩子,多吃点,不然等下会饿的。”
“今天冷,多穿点,不然要感冒的。”
“你还不会呢,我来吧……”
“这样不行,你得……”
- “学习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第三点:请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难道孩子连吃饱穿暖也不懂么?饿一次就知道吃了,冻一次就知道穿了,问题就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经不起那一次饿或者一次冻。
孩子不会正需要学呀,有谁天生会呢?
这样不行,他要做过才知道呀,如果什么错误都不犯,从哪里学习和成长呢?
要知道,通过尝试才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习来讲,最主要有两个动力:
一个是自主性——“他在学”,
另一个是成就感——“他能学”。
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坏一次。
所以,建议父母一开始就这样告诉孩子:
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决定和负责;
你任何困难我都愿意帮助你,但由你来决定要不要我帮。
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对自己有要求”,
唯一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我们能不能相信:
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
孩子不会,可以学会。学习常常通过犯错或者失败来进行,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
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这些,根据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和帮助, 而不是把支持、建议、帮助根据父母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赖”的孩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着力点在“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听话”和“有主见”就不是“不能兼得的鱼和熊掌”,而会是硬币的正反面——两者本是一体,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