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建设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全面支持体系势在必行,医疗机构则是这个支持体系最重要的一环。2017年,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王敏建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重庆市第一个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用专业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16年来,王敏建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工作,曾获重庆市首届“十佳温情医生”,连续5年年度考核“优秀”,在今年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两优一先”评选中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工作中的王敏建。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开先河 创专科
打开儿童青少年心门
“以前有睡午觉的习惯,自从开设了儿童精神科门诊,没时间睡午觉,这个习惯也就没有了。” 王敏建表示,创科并不容易。他回忆,一直以来,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医生都较为缺乏。起初,科室医护配备人员不足,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一直奋斗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工作一线。6年来,科室持续通过内部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扩充队伍。如今,团队经过不断壮大,专技人才梯队也更加完善。
“如果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对他的一生、对他的家庭来讲,帮助都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王敏建带领团队率先在医院开设了周末节假日门诊。
“你是不是傻,看你能坚持多久?”周末门诊开设之初,面对别人的质问,王敏建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开设周末门诊为了方便患者,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人民健康的需要,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王敏建的带头下,科室的其他医务人员也积极在周末节假日开诊,每到周六、周天,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五楼儿童青少年诊区依然人来人往。
进学校 进社区
共同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医生,往往需要比其他医生付出更多的精力。
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在行为上体现得更加“非典型”,也更难被发现。为此,王敏建带领团队在提升群众心理健康认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当前,公众对精神疾病少有了解,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全社会树立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知,让更多的患者及其亲属能够及时积极地面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王敏建说。
“如何吐露自己的心声?”“怎样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乐观为什么很重要?”近日,由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组织的“见少年、见关系、见自己”心理健康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重庆市行知学校,来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的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引导学生吐露心中困惑,并运用讲故事、看图像、做游戏等多种方式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是近年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缩影。他们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村社等宣讲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方式向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学校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为家长老师们讲解如何识别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表现。同时,王敏建要求科室人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周”“阳光少年成长记”心理科普直播、心理援助热线接听等,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线上线下全方位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疏导服务……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医院牵头、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下有力推进。”王敏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医校合作,持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及心理健康问题处置工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内培养 外帮扶
同心共建阳光未来
想要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个科室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办?王敏建的做法是,借助医联体的力量,积极帮扶全市精神卫生机构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让更多医院参与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事业中。他也时常抽出时间走进区县级医疗单位、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等活动。
王敏建也十分重视科室均衡发展,积极带动科室医护人员推进科研工作。科室获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相关的省部级课题6项,每年获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科室也会针对每名医生的专业背景,进行内部培养,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王敏建表示,要坚持以学促干,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惠民有感的实际行动。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王敏建将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带成了西南地区专科领域领先水平。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患者的感激和认可,他们激励着他坚守从医初心,并在生命故事中,实现与患者的“双向奔赴”,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李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