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生湿,怎么知道自己湿气重?五个部位或可看出来,健脾祛湿
脾虚生湿, 怎么知道自己湿气重?五个部位或可看出来,健脾祛湿。又到了春天,气候多变,虽然温度逐渐攀高,但是雨水也渐渐增加了。
很多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犯困,撇开“春困”来说,大家常说的就是“湿气重”。
因此,湿气重也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养生问题。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自己湿气重,要去去湿气了。
但是,怎么才能去掉湿气呢?
所谓“湿气”,只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术语,现代科学并没有这个名词。从来源来分的话,有内湿与外湿之分。但总的一点,因为脾主水湿运化,水湿主要就和脾有关系。
而“湿”,本质上其实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在中医理论里,营血和津液都是广义的“水”。只是因为营血是其中的精华而被单独列出来而已。
因此,我们常说的湿气重,并不能包括营血,只指津液的部分,由津液“停滞”而成湿气。简而言之,湿气就是津液“降阶”而来。
而津液本身从何而来呢?主要就是从饮食水谷而来。我们饮水、进食物之后,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输布,肺的宣肃,肾的气化,肝的疏泄而畅达全身。
有人说,既然湿气来源于津液,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要津液呢,那样不就不会有湿气重了吗?
津液是身体必不可少的“水液”,它滋润器官并濡养全身,营血也由它化生而来、起到平衡阴阳、充盈血脉的作用。身体的所有新陈代谢都不离不开它,代谢产生的垃圾,也需要“借道”津液而排出体外。因此,不要津液而避免湿气重,完全就是行不通的。
尽管津液对身体如此重要,但如果太多了,或者它的运行输布有了障碍,停滞在某一处,也就成了“水湿”,这就是我们说到的“湿气重”了。
过与不及,都是病态,而湿气重就是津液的“过”。增加了机体的负担,首先伤害的脏腑就是脾。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体内的湿气重不重呢?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粘滞。所以湿邪最容易伤脾,如脾气不能升,脾阳不能振,水湿不能运化。所以,湿气重常会有头昏体重、身体重倦而嗜睡、心胸痞满、食欲不振等“常规”现象。
而不能运化“多”出来的水湿,总会停留在某一个部位,如下五个部位,就可以用来观察湿气重不重:
皮肤:如果水湿停留于皮肤,则出现水肿泛滥;肠:如果水湿停留于肠间,则常出现肠鸣泄泻;胃:如果水湿停留于胃中,则出现消化不良、脘腹痞闷、恶心呕吐等;胸部:如果水湿停留于胸膈,则出现痰饮咳嗽;双脚:如果水湿停留于下焦,则出现足部浮肿。所以,湿气重不重,上述五个部位是“瞒不住”的。如果这些地方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异常,那么恭喜您,即使有湿气,程度也可能不是太重。
那么,湿气重如何解决呢?
前面说了,因为脾主运化和主升清,其气机上通下达,布散全身,起着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
如果身体里的水多了,超过了脾运化的能力,脾“苦不堪言”,也就成了脾失运化。使水液泛滥,积水成灾,引发诸多证候。所以,中医有云“脾宜升则健”。脾健运了,水湿也就被它“运”走了。
与水湿有关的病症,都以醒脾、健脾,尤其是振奋脾阳、补益脾气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健脾祛湿:
1、揉腹:
揉腹能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也可以充实五脏、驱外入之邪,清内生之积。每天早上起床前,或者晚上临睡前,排空小便,仰卧在床上,双腿微屈。先做几次深呼吸,以放松全身,集中精神排除杂念;
然后左手心对着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右手叠在其上,以脐部为中心,中等力度顺时针方向揉按,并慢慢向周围散开直到腹部最外缘;然后由外向内、逆时钟揉按并回到肚脐上,每次坚持15分钟左右即可。
注意按揉的力度柔和均匀,通俗点说还要有点“暗力”,保持呼吸平稳自然。揉按结束后,整个腹部会有暖和发热的感觉。只要腹部没有其它问题的人,大多都比较适用。
2、饮食健脾祛湿:
利用饮食来健脾祛湿,是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能在满足口欲的同时,起到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吃?比较常用的健脾美食有:
冬瓜玉米排骨汤:冬瓜能利水祛湿,玉米能健脾醒脾,一起炖汤进食,有利于健脾祛湿;山药芡实排骨汤:山药健脾益气,芡实也是健脾祛湿常用的药食,经常用它们炖点汤喝,不但味道不错,还能健脾祛湿,一举两得。
3、药食调理:
通过药食来健脾祛湿,应该是比较“专业”的做法,也是湿气减少比较快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健脾祛湿之方,以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为好。其中兼有健脾益气与利水祛湿或芳香化湿之品,味道也不是很苦涩,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习惯。
其中,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之功稍强与香砂六君子,可以根据自身的湿气程度来选择。当然,这些成方,最稳妥的做法还是请中医处方为好,不建议没有中医基础的人随意使用。
春天雨水季节,外界的湿气逐渐增加,体内的湿气也“同气相应”。上述三个方法,有湿气重的感觉的人,可以对照试试。湿气没有了,会有拨云散雾之感,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为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