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婴帮,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人的性格可以大致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的人在生活当中一般不会主动结交朋友,在言语表达上也十分谨慎,但思考较为深入。外向型是“交际人才”的多产性格,在学校和工作当中能够结交许多好朋友,对语言的敏感度也比较强。
大多数人认为性格的养成是后天引导发挥主要作用,这的确有理,不过性格养成开始的时间却与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
大人都喜欢逗孩子,尤其是见到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婴儿时总想伸手抱抱,这个时候宝宝的反应可以分成两种,
第1种是见到陌生人或者发觉有人想抱自己时哇哇大哭;第2种则是主动张开手臂要“抱抱”。
婴儿早期的这种表现,实际上也是后期性格养成的一大铺。,很多家长表示,希望自家宝宝能够大方和陌生人交谈,不要总是一副胆怯的样子。
那么宝宝之所以有这2种表现,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这与直接照料宝宝的人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照料者的强势程度
有些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而另外一种家长喜欢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预设好的轨道前进。这两种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程度是不一样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影响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
家教较为森严的宝宝见到陌生人一般不会主动张开怀抱,他们会保持谨慎的态度,先观察,然后再采取行动。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比较随和,那么孩子见到陌生人也不会感到胆怯,更有可能主动张开怀抱。
照料者对孩子的“密封”程度
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喜欢热闹的,尤其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会更加快乐。不过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而且接触之前家长也会百般叮嘱注意安全。若孩子由保姆或者老人家照看,大多防备心理较强,孩子也会受这种氛围影响,与其他人接触时也会带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所以遇见陌生人不愿意主动拥抱。若对方的表现过于热情,孩子们反而会感到害怕,甚至哭出来。
对待陌生人,家长们无需过于追求哪一种态度,处于中间状态是最好的,因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孩子能够大方与陌生人进行交谈且有意识地保护自己是最理想的状态,不过这样的状态可能是比较难达到的,这必须以孩子具有辨别能力为前提。
可以有效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方法就是在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让孩子多见一些陌生人,形成习惯之后,宝宝便不会惧怕与人接触了。等到宝宝年龄稍大一些,家长将一些注意事项告知,比如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轻易开门等,孩子便可以将这项能力运用自如了。
我是帮妈,一名高级育婴师,帮您解答带娃路上的困扰~
(配图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