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在遇到重要场合或是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困扰,更不用说孩子的。其实,孩子的抗压能力比大人们要弱很多,而大部分孩子会时常感到紧张或是容易怯场,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家长们从身边的这些例子相信就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在考试前或是上场比赛前容易紧张发抖,甚至在考试前一晚容易失眠等等。被这样的紧张情绪困扰的孩子在比赛或考试中,往往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最后希望只能落空。
孩子们会紧张是常见的,但是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做事困难就不太正常了。
著名演说家丘吉尔在小的时候就受到了口吃的困扰,不敢在人前说话,但经过长久的练习以及与紧张情绪作斗争,他最终克服困难并用无数场精彩演说征服了众人。
孩子会紧张、怯场,实际上是由于诸多原因而导致的:1、孩子缺乏自信心
孩子们如果内心不够勇敢自信,那么也不愿意在人前展露自己,才会过于害怕面对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最终导致怯场。
2、家长过于强调成功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有时候家长们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发挥。如果家长过于强调成功,孩子就会更加害怕失败、害怕家长的指责。
3、家长没有给孩子充足的鼓励
不管结果如何,在孩子上场之前最需要的是鼓励,而来自家长的鼓励才是孩子最好的“强心剂”。所以当孩子面对挑战的时候,家长却没有及时地给予鼓励,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从而有了紧张等负面情绪。
其实以上这些原因只是导致孩子紧张的客观因素,最终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孩子内心无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孩子陷入长久的焦虑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齐加尼克效应”,家长们不妨借此机会了解一下。
“齐加尼克效应”是什么?法国著名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别,两组成员需要完成相同的工作,不同的是,他给其中一组施加干扰,而另一组正常工作。结果显示,正常工作组顺利完成任务,而被干扰组受试者则还是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这就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如果不能够集中精力地做某件事,而是一直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工作或是无法集中精神,那么最终总会导致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一直沉浸在紧张情绪之中。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让孩子屏蔽这些内外因素的干扰,摆脱紧张状态呢?首先,要让孩子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某一件事的过程
孩子之所以会害怕考试或比赛,甚至是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是因为孩子过于注重结果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的意义。考试和比赛最重要的是收获和经验,而展示自己是为了让他人看到自己的进步。
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考得好了要适当鼓励,考不好也要帮助孩子分析总结,而不是用强烈的责怪情绪导致孩子紧张和焦虑。这一习惯应该从 日常生活中养起。
其次,不要给孩子多余的压力,让孩子在准备过程中收获乐趣
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度过备考或是备赛的过程,这样孩子便不会感到过程是十分煎熬的。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最好时机,这一时间家长没必要给孩子多余的压力,而是帮助孩子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就比如为孩子清扫知识盲区,或是纠正孩子演讲或表演当中的漏洞,这样孩子将带着更加自信完善的面貌去迎接困难。
最后,一旦发现孩子情绪问题应该立即安抚孩子
虽然说准备过程和情绪建设都已经十分到位,但孩子在真正进入“备战状态”时,往往又很容易情绪毕露。所以说,一旦家长发现孩子过于紧张应该及时予以安抚,并且告诉孩子只要像平时练习一样表现就好了。
不管是考试还是比赛,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因此只要孩子把特殊场合视作平时的练习一样保持正常发挥,就不容易被紧张给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