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文丽最近很生气,又很焦急。
因为她女儿明年就要升初中了。
文丽想让女儿上更好的学校,可女儿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什么特长,而且最近还迷上了手机,只要一回家便拿着手机往卧室跑,有时能玩一天,连饭都不吃。
文丽和女儿沟通,讲道理,说沉迷手机的危害,讲不好好上学的后果。说得多了,女儿就什么都不说,有时直接把卧室门锁上不让文丽进去,甚至看文丽的目光都带着厌烦和疏离。
这让文丽既伤心又无可奈何,但作为妈妈,她又不能不管,不讲道理,她也不知道该拿女儿怎么办。
武志红曾经说过一句话:“家长对孩子掏心挖肺讲道理,没有丝毫作用。道理你讲得越多,孩子可能越反感,甚至都不愿意和你说一句话。”
中国式家庭教育总离不开讲道理,讲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苦口婆心,也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但一方面,很多时候讲道理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厌烦。因为在孩子看来,家长总是用同样的话告诉自己,而自己明明早就知道了这些道理,所以很容易出现逆反心。即使孩子知道这些道理说得非常对,也很难去接受。
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喜欢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觉得既唠叨又烦人,沉默不搭理也成了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很常见的反抗表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感受来认知,并不是按成人的道理去做事。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曾多次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没有用的教育。
而另一方面,这跟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有关。
我们的大脑,主导管理记忆、情绪和感受奖励的大脑边缘系统,在15岁左右就能发育成熟,而负责高级认知、指挥人做决定、计划、抑制冲动、理解他人和认知自我的前额叶皮质,25岁左右才能成熟。
也就是说,虽然孩子和成人一样,有感情、有情绪,并且能感知这些,却缺乏成熟的控制能力所以,你讲的道理再多,再好,他可能听进去了,但让他完全控制自己不去玩手机,那是不太可能的,其实大多数成人也做不到。
所以,对孩子来说,讲一千遍道理,不如做好示范引导,孩子看得多了,自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而且有时候,家长讲道理也可能是一种语言暴力。
比如同事文丽,她的唠叨看着好像是关心,本质却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因为这些唠叨的背后,隐藏着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和指责,容易引发孩子愤怒、焦躁、沮丧等负面情绪,导致孩子没自尊心不自信,不亚于贬低打击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伤害。
首先家长需要向孩子传递出一种认可、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比一切技巧都重要,是家长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过程。
当孩子出现愤怒、不满情绪时,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如果我是你,我也很生气。”“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接纳,这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得平静。
其次,家长要真诚地倾听孩子讲话,给予配合,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如果一味地讲道理,不谈感受和爱,对孩子而言只会带来伤害。
另外,家长也可以采取体验式教育法,用体验代替讲道理。
比如演员孙俪,作为两个小孩的妈妈,她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育儿方法。
孩子都喜欢吃糖,但又不爱认真刷牙,孙俪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但她和很多妈妈不一样,没有一味说教,而是放了一部纪录片《高糖陷阱》给孩子们看。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6岁孩子真实拔牙的过程。
在影片中,X光片清晰地显示着这个6岁小男孩的门牙完全被蛀空了,必须一下子被拔掉6颗坏掉的牙齿。这让大人看着都心颤害怕,更何况是孩子。
后来两个孩子每次都很认真地按时刷牙,再没让孙俪为此操心过。
通过看纪录片,孙俪让孩子们直接感知到不认真刷牙的严重后果,比唠唠叨叨地给孩子说一百句一千次都有效。
养育孩子,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和反思,而且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