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宁芝 见习记者 杨澜
5月9日,成都一学生坠楼事件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在讨论该事件本身之外,网友们同时还对青少年群体的“学校心理辅导”、“是否抑郁”、“心理健康”等问题表示了关心。5月14日下午,带着网友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一系列疑问,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教授
经济快速转型期竞争压力大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凸显
邱昌建告诉记者,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在人的每个年龄阶段都很容易出现,但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类似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提到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邱昌建说:“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只能从一些现象入手。近几年,不管是我们综合医院,还是精神专科医院,乃至一些儿科医院,都发现了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其中一个表现在就诊的住院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现象其实也是引起了国家的高度的关注的。”
据记者了解,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中有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
此外,该“意见”中明确提出应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其中就包括应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该项工作由“教育部牵头,民政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过早信息化”成问题关键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陪伴最重要
邱昌建认为,虽然目前尚不清楚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横向层面上,与历史中的特征有何不同。但现在唯一能够改变的影响因素有手机游戏,以及过早的信息化。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信息可能会有鼓励作用,但伴随而来的是吸收一些负面的情绪。对有无手机、有无网络的环境进行比较,研究信息化的速度与孩子受到的一些负面影响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邱昌建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空穴来风,所以要提前具备干预意识。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陪伴是最重要的。陪伴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取决于是这是不是有效的陪伴。家长要跟孩子交朋友,思考是否孩子能够把遇到事情及时的跟自己沟通,而并非一味的‘你要坚强’。”此外不能把自己未达成的愿望,强加于或施加给下一代。这可能是家长的欲望的一种传递,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压力。
邱昌建告诉记者,孩子给家长暴露了一些情绪、作出自伤自残行为、性格突然的改变(不愿意讲话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由于自身处理能力,实践能力,辨认能力有限,除了学会自救外,更多的还是要寻求老师、同学、家长的他救,其中家长应该是第一时间需要孩子去寻求帮助的。
此外,邱昌建还认为,心理健康知识,抗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都是孩子需要被培育的。这些知识应当从怀孕期间就开始教,要培育孩子拥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多方位因素的共同作用。
关注心理健康贯穿人的一生
焦虑、抑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精神障碍
邱昌建向记者表示:“在现行的情况下,焦虑、抑郁成了我国主要的的精神障。除了未成年人外,还应该对孕产妇,老年人,高压的职业人群等特殊人群高度关注。我们对抑郁症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够讳忌就医。这一问题,不仅是我们医学,家庭、学校、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参与解决。人应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应该关注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是我们健康中的重要部分。”
记者了解到,我国2012-201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是0.6%,2012-2015年的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1%(比1982年0.076%增加了50倍)。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中提到我国存在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的现状,公众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
数据发布于:2019年2月18日
2020年8月颁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的目标为: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0%。同时提出应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