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过程中,不少家长会用到“奖励”这个方法。比如,我们希望孩子乖乖吃饭时,会跟孩子说:“你要是乖乖把饭吃完,一会我就带你去买玩具。”希望孩子考试考出好成绩时,会跟孩子说:“要是你这次考试考上了90分,我就给你买电脑。”……
这些奖励方法,可能刚开始用时很有效果。但是,随着我们使用物质奖励次数的增多,你会发现,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时,孩子就会跟你讲条件。比如,你让孩子收拾玩具,孩子会跟你说:“那你要先给我吃冰淇淋,不然就不收!”
为什么我们本想用奖励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到头来,却让孩子养成了事事讲条件的坏习惯呢?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奖励手段,都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奖励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常见的奖励形式有哪些?一般来说,常用的奖励方法有物质奖励、特权奖励、精神奖励三种类型。
物质奖励是许多家长常用的方法。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手机等实体奖励,都属于物质奖励。
特权奖励,是指给予孩子一些特殊的权利。如,允许孩子玩一个小时游戏、带孩子去动物园玩、或带孩子去他喜欢的餐厅吃饭等。
精神奖励,则是指在拥抱、微笑、夸奖等,可以给予孩子精神愉悦感受的奖励。
物质奖励和特权奖励,可能刚开始使用时,效果会很快立竿见影,但容易消弱孩子对事情本身的热情,孩子的心思都在想得到的物质和特权上了。当孩子一旦对奖励的实物或特权不感兴趣时,就无心去做这件事情了。
而精神奖励给孩子的感受,是事情本身让他获得成就感和愉悦,会再次激发孩子做事的动力。
奖励使用不当会带来什么后果?奖励使用不当最常见的后果之一,就是一旦家长停止奖励、或奖励对孩子不再有吸引力,之前被奖励的行为也就消失了。而这显然与家长奖励的初衷,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目的相违背。
看过海狮表演的人,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海狮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可以做出顶球、高空跳跃、鼓掌等精彩表演,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海狮之所以会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是因为当它完成动作后,工作人员会喂它们吃美味的鱼。但随后,我们也会发现,当工作人员离开后,海狮的表演也就停止了。
从海狮表演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奖励可能会增加当下行为的可能性,但当我们停止奖励时,行为也会随之消失。这跟我们平时利用物质奖励或特权奖励来激励孩子,效果是一样的。
奖励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会造成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了热情。
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了一些人,将他们随机分成了A、B两组,同时让他们玩同一个很吸引人的游戏索玛。同时,还在实验室摆放了好看的杂志。
实验共分成3天进行。每天德西都会在实验到一半的时候,告诉玩家他需要离开实验室一会儿,去录入数据。然后偷偷地在外面观察,看玩家在这期间会继续玩游戏,还是立即看杂志。唯一的区别是,在第2天德西奖励A组1美元。
结果发现,第1天,A组和B组在休息期间都会继续玩游戏3-5分钟。第2天,拿到奖励的A组,在这期间玩的时间超过了5分钟,B组与第1天没差别。然而,到了第3天,A组只玩了一小会就不玩了,而一直没有拿到奖励的B组,反而玩了更长时间。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外部奖励不当时,会破坏人的动机。让人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致。
如何正确奖励孩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奖励孩子呢?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方法。
方法一:对于孩子本身有兴趣的事,我们可以用语言、肯定的眼神等精神奖励,来夸赞他的努力和认真。而不需要介入用物质或特权等奖励。因为孩子在做这件事情时,内心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感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方法二:对于孩子不喜欢的,但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事情,如刷牙,做运动、练字等。我们可以采取先用物质或特权奖励,再慢慢转化为精神奖励。
比如,练字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枯燥无味。这时,我们可以先告诉他,只要一天练10个字,连续练1个月,就可以奖励他一个玩具。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克服刚开始的畏难情绪,愿意开始。一段时间后,当孩子因字写得好而受到老师或同学表扬时,我们可以借机夸赞孩子字越练越漂亮了。这时,孩子内心有了成就感和愉悦感后,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去除物质或特权奖励了。
总而言之,奖励孩子的原则是,需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特权奖励为辅。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