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的演讲在朋友圈刷屏之后,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刘瑜教授和她的老公著名哲学家周濂本身就不是普通人,他们的孩子从小念的是清华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也注定不会是普通人。所以,她的演讲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是要让普通人“认命”。
一时间,支持刘瑜教授的人不少,但支持储殷教授的人似乎更多。
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说的有道理的一面。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刘瑜教授的演讲为什么引起不少家长的不适,我想要用一种心理的角度来解释。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有着焦虑的。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而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这些普通的家长正在社会上遭受着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社会对学习不好的人进行“无情地碾压”。他们中有的还在忍受着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努力赚着一份养家的薪资。也有很多是拼尽了半生的力气,才获得一点小小的安稳。即使是已经颇有成绩,发了财的人,也有不少在心中暗暗感叹是自己运气够好。
所以,他们又怎么肯让自己的孩子走弯路,而不指向一条自己认为更光明的路呢?
我相信,很多家长在无数个时刻都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要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但是,在一次次现实的对比当中,又狠下决心必须要让孩子先吃苦,以避免将来吃社会的苦。
就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心态当中,一个清华大学的教授站出来说,我们的孩子注定会成为普通人,我们不必要焦虑,要给孩子自由和失败的权利,吃国家福利的人还减少了社会竞争呢。
这本是一片好心的分享,但却给普通的家长们一种对过去自己观念和行为的焦虑,难道我一直是在用自己“多余的焦虑”去伤害孩子,是在剥夺孩子的幸福吗?
家长们开始了一种新的焦虑,焦虑“自己对孩子的多余焦虑”。
在这一种新的焦虑当中,有些家长转念一想,就达成了跟储殷教授一致的观念。刘教授的孩子那本来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她再普通,也比我们很多孩子起点要高很多。可是我们的孩子,谁为他负责未来呢?
刘瑜教授眼中的普通人可以是吃国家福利的人,可以是失败之后又失败的人。
但普通家长眼中的人才也未必就是清华北大毕业呀!
在更多的家长眼中,优秀的定义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有选择自己感兴趣又能赚钱的职业;而普通的定义也许只是能够自食其力,不啃老,当然也不要去领国家福利(虽然,在刘瑜教授眼中,可能这还减少了社会竞争)。而体面有尊严地活着,是很多家长最朴素的期望。
“普通”二字对于不少家庭的孩子而言,已经是要非常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
刘瑜教授看到了有300多万的琴童,认为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不如学希腊罗马史来的好,观点也没有错。
但是,这300多万琴童的家长,难道个个都是希望孩子成为钢琴家吗?我家大宝学习钢琴,十级已经拿到了,中间有几次老师说她可以走专业路线,都被我拒绝了。
我说我只希望孩子把钢琴作为一种爱好,坚持下去就行。当然,我也从没有认为自家孩子有成为钢琴家的潜力。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让孩子去坚持学呢?作为一个老母亲,我无非就是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如果说,会弹钢琴算是一项技能,我想有不少家长像我一样,只是想让孩子享受这个过程,也没有说非得让它有“变现”能力。
前两天,在书店偶遇了一位正在考MPA的公务员妈妈。她说为了让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刚把自己手头上几套房全部卖掉,换了一套学区房。
原因主要是两个:
1、她家大宝现在二年级,在同样的试卷情况下,大宝现在所在班级只有三个100分,但是新学校那边有十多个100分。她认为这就是教育水平的差异。
2、她身边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每天早晨6:00就得让孩子起床,要不然时间来不及。但是换了学区房之后,她家孩子可以睡到6:50,孩子的睡眠太重要了,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她认为,这一套至少要住10年的学区房,太值了。
甚至她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去报考MPA,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同时,也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
这就是一个普通家长的真实想法,没那么高大上,关乎的就是孩子成长中的每一点、每一滴。
我也曾看到一位从农村考入北大的学生在回忆中感谢父母在她小的时候,没有让她在村里上学,而是送到镇上,感谢父母努力为她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万千普通家长当中,有没有一些较着真儿,非得让孩子出人头地,成龙成凤的,我相信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多的家长不过是奋力托举着,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平台,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并不是说,他们无法接受孩子注定是普通人的事实,只是他们不希望将来后悔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多帮扶一把。有很多时候,那些家长并不是在攀比,而是怕自己拖了孩子的后腿。
清华教授家的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如果孩子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那估计也只能“埋怨”自己了。毕竟,父母的遗传基因到位,为其搭建的环境、平台也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三观也很正。没有啥可以挑理儿的地方了!
而万千的普通家长,谁又能不尽心尽力地培养好孩子,为他们的未来争取多一点的希望?他们并不是要孩子一定得为自己争得多大的脸面,也不是笃定孩子只有特别优秀才有出路,他们也相信花开自有时,也有“成长型思维”,他们会担心孩子暂时的不优秀,但也憧憬着也许在某一个晚些的时刻,孩子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不要一直批评他们的那些焦虑,不要嘲笑他们在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找个更好的学校,更好的老师,为人父母,更多的只是希望为自己的育儿之路写上“不后悔”三个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点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哦,谢谢!
我是“豆妈逗娃”,一个乐于分享育儿干货的心理咨询师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家有两个女宝,品着烟火气,快乐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