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正常的婴幼儿一般在4-9月,最迟不超过11月就开始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而患有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的刺激,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重者最终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
最终影响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时间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使用助听器等人工方式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在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孩子开始接受检查到听力干预到后期康复再到茁壮成长的历程中,我们会遇到接二连三的状况,而我们心中最大的疑问是:孩子佩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能够很好的说话交流吗?我们凭什么来判断效果的好坏?
无论我们选择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更好的聆听,让他能够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我们知道,言语交流不但依赖于听见声音,而且必须能够理解语言。言语信息的传递,除耳蜗螺旋器对声音频率的位置编码外,对语言理解的形成还与听神经复合电位的神经纤维冲动同步排放的组合形式、耳蜗核等低级听觉中枢和听觉通路的频率分析能力以及听觉皮质高级中枢的综合分析有关,听觉通路(外中内耳和听觉中枢系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影响对言语的理解能力。
当患者存在听力损失时,不同患者即使纯音听力相似,其言语分辨能力可能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判断个体的言语识别能力是临床评估其社会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各种治疗、干预和康复手段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言语测听是将预先编制好的词表或句表,用阈上强级播送,测定受试者听懂词表或句表的百分数。以言语信号作为刺激声,通过让患者重复给出的言语信号来评价患者的实际言语交流水平。
与其他形式的测听方法相比,言语测听更符合人类正常的生理表现,能够帮助了解听障患者言语感知方面的困难程度,很好的反映受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