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选择题开始看3岁宝宝的思考方式
3岁宝宝的思考方式一直都很特别。有的宝宝一直由老照顾,已经被圈养习惯了,导致不愿出去玩,只肯呆在家里无法无天。为此妈妈就对外婆说,最好每天都带宝宝出去转一转,不要老是宅在家里,这样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外婆回答说宝宝不愿出去,我也没办法。后来妈妈说不要给宝宝提要求,而应让宝宝自己做选择。比如,你不要问她要不要出去玩,而应该说宝宝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还是跟外婆出去玩。这样宝宝铁定会选择跟外婆出去玩。
对于3岁的宝宝来说,她的自我意识早已觉醒,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的事,肯定会拒绝。就如上面所说的,你问她”要不要出去”和“是一个人在家玩还是陪外婆一起出去玩”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因为”要不要出去”的答案虽然也是两种,即“要或不要”。从宝宝的思考角度来说,不出去玩的结果是和外婆在一起,要出去玩的结果还是和外婆在一起。既然都是和外婆在一起,那何必出去呢?
宝宝的思维模式比家长更超前
“是一个人在家玩还是陪外婆一起出去玩”的答案也是两种,即“一个人玩或和外婆一起玩”。这个选择题的结果就完全不同,要么一个人,要么和外婆在一起。那么对于宝宝而言,肯定是选择和外婆在一起了。所以说,思考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问出的问题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会不同。聪明的人都懂得如何去问一个问题,因为答案就在问题的背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3岁的宝宝虽小,但她的思考方式很直接,决不拖泥带水。与亲近的人在一起就是她思考的核心。但如果把问题中的人换一下的话,结果可能又会不同。比如,是和外婆在家里玩还是和妈妈出去玩,那么孩子的选择一定是和妈妈在一起。由此可见妈妈在孩子心中的份量决非一般,因为她知道不听外婆的话,影响不大,但不听妈妈的话,影响很大。因为孩子都很依恋妈妈。
如果选择太多,宝宝就不会去做选择
妈妈的同事送给宝平安夜一箱零食。看到一大箱十几包美食,宝宝极其开心。宝宝对妈妈说我都要吃。妈妈说一天只能吃一小包。宝宝答应了。但当宝宝吃完一小包之后还要吃时,妈妈有点不乐意了。妈妈说不能再吃了,零食不好多吃的,刚刚不是说过了一天只吃一小包吗?但宝宝仍旧不为所动。因为,对于3岁小朋友而言,他们没有时间根念,一天是多久呢?同时,他们的数量概念也很弱,即一小包又是多少呢?
在这里不能怪小朋友不懂事,换句话说,他只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懂事。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妈妈没有给宝宝设定标准,即没有给他做选择题。所以孩子才会进一步地得寸进尺。果不其然,在孩子软磨硬泡之后,妈妈又给了他一小包零食。孩子拿到零食后很高兴,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更令妈妈头疼的问题。宝宝说我要把所有的零食都尝一遍。于是就要把所有的零食包装全拆开。
3岁宝宝给家长挖坑,看你怎么办
妈妈一看小朋友得寸进尺,就假装生气地对宝宝说不行,今天全部吃完了的话,明天就没得吃了。但小朋友根本不管这一套,不给折包装就开始哭。在一旁的爸爸赶紧拿起两包零食对宝宝说,宝宝是吃蓝色的这包还是红色的这包呢?宝宝说要吃红色的。爸爸说你要吃红色的这包是可以的,那你自己来拆开吧。孩子听后很开心地拆起红色的包装来,暂时把其它的给忘了。
如果问题就此解决,以为这样就把孩子给哄骗过去了,那说明我们成年人太幼稚了。孩子把红色包装的零食拆开后,尝了一下里面的小饼干,觉得味道一般,就随手把红色包装一扔说不好吃。接着又想去拆其它的包装。爸爸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也没和孩子多计较,而是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个新的玩具,在孩子面前晃了晃。一看到有新玩具,孩子就把零食扔一边不管,要玩新玩具了。爸爸说你自己把零食收好,放到外婆的房间去。宝宝听后果断按照爸爸的指令行事。
和3岁宝宝斗智斗勇,谁才是人生赢家呢
宝宝的本能会促使其做出很多超出家长认知的事情来。有些事情会得到家长的鼓励,也有些事情家长是不允许孩子去做的。比如,孩子要买玩具,不给买就大哭大闹。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和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讲道理有用,还要“哭”干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3岁的宝宝不听话、不讲道理才是正常的。那么面对不讲武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一是给孩子做选择题,只能是二选一;
二是定规矩。不守规矩就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尤其是不能在他哭闹的情况下满足其需求;
三是近距离沟通。把孩子抱到没有外人找扰的地方单独沟通;
四是家长必须蹲下来,面对面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等高度;
五是和孩子保持30公分的距离;
六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声音柔和,但语气要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