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于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于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于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
脾虚,可以目测。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中医面诊,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中医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却不知道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中医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1. 中药方子: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
2. 艾灸: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
3.丁香茶:温中壮阳,下气降逆。一般每次取丁香叶3-5克泡茶,长期饮用可缓解脾胃虚弱,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也可以搭配冰糖,饮用口感更佳。
4.地瓜、山药、小米: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