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水就有尿的人和喝水多没尿的人,谁更健康?尿多是肾不好吗?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甚至说挺复杂。
第一问,问的是从喝水到排尿的时间间隔,即快慢的问题;
第二问,问的是肾功能的问题。
不管怎么问,怎么答,首先还是需要了解清楚从水变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喝下去的水,从水变尿,再排出体外,都经历了什么?
水,从被喝下去,到变成尿,最终被排出体外,历经以下几个过程:
喝水:水从口腔进入,经过吞咽,通过食道进入胃内。
胃排空:进入胃内的水不会立刻进入小肠被吸收,而是在胃内暂时储存,由胃主动将之经胃幽门排入小肠。
胃对水的排空虽说受胃内容物性质和量的影响,但总体上很快。
比如,我们如果吃饭时喝下大量水和汤,会感觉很撑。但,只过去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这种“撑”的感觉就会缓解或消失,就是因为有大量水分被排入了小肠。
吸收:水主要在小肠吸收。由于小肠粘膜有无以数计的皱襞,理论上讲有无限大的吸收面积。因此,水在小肠的吸收很快。
进入血液循环和全身:被吸收的水分被吸收进入血液,进而随血液被输送到全身,与细胞内和组织间的水分交换。
就是说,水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就与原先体内的水分不分彼此。
肾脏泌尿: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泌尿来维持身体水和电解质平衡。在肾功能正常的健康人,肾脏的这种功能非常强大,每24小时喝下去从约1000毫升到20000毫升的水,都可以做到“喝多少,排多少”,不会有多余的水分滞留在体内。
肾脏的泌尿过程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生成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含有血液所有可溶成分的原尿。
一般情况下,一个7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分钟有125毫升血液在肾脏被过滤。这样,24小时可以滤出高达180升(125×60分钟×24小时)原尿,是整个人体血液容量的40倍。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反应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个“每分钟有125毫升血液被滤过”,被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但是,每24小时滤过的这180升原尿,绝大部分,一般超过90?在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其中仅有1~2升不被吸收,成为“终尿”,经过肾盂、输尿管被排入膀胱。
肾脏滤出尿液的功能受很多因素调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肾脏血流量。
如果肾脏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就降低,滤出尿液的功能就会出现故障。严重的还会导致肾小管坏死。
因此,肾小球滤过率是反应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另一个最主要因素是血液渗透压。
当大量喝不含盐分的白水,血液被稀释,血浆渗透压降低,会抑制脑内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增加尿量,排出多余的水分。
如果喝大量含盐分的水,血液不会被稀释,但是,血容量会出现增加,血压会升高。这都会刺激泌尿的另一个调节途径,即肾素醛固酮系统,来增加钠和水分的排泄。但是,这种利尿作用就缓和得多。
其他还有一些调节机制,相对不那么重要,不赘述。
肾脏的另一个功能,排泄代谢“废物”:一般人常说肾脏是一个排泄废物的器官,实际上相对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排泄功能只能屈居第二位,主要是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诸如肌酐、尿素、尿酸等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产物。
因此,这些上述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也是反应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尿液在膀胱储存以及排尿: 生成的尿液会暂时储存在膀胱,等到积攒到一定量会刺激形成尿意。在人类,还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才将膀胱中的尿撒出来。
先来说第二个问题。
如上所述,反应肾脏功能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血液肌酐、尿素氮浓度等指标。
除非严重的肾功能障碍的终末阶段,即通常说的肾衰竭尿毒症,一般不会影响尿液量的多少,24小时摄入的水分和排出的水分都会维持平衡。
到了肾衰竭阶段,泌尿量才会显著减少,每24小时尿量可以少于500毫升,被称为“少尿”。
此时,由于喝下去的水分不能如数排出,人就会出现水肿;同时,代谢废物也不能有效排泄,积聚在血液中产生健康危害,呈现中毒表现,因而也称“尿毒症”。
更严重的可以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此时,肾脏功能完全衰竭,如果不控制水分摄入量,会出现严重水肿和心力衰竭,以及严重中毒症状,很快就会死亡。
也就是说,只要肾脏功能不是严重障碍,就24小时来说,就不会出现“少尿”的情况。
当然,更不会出现“多尿”,而是一样维持喝多少排多少的水平衡。
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短时间内尿多尿少,跟肾功能好不好无关,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喝水就有尿的人和喝水多没尿的人”反映的是什么?
如上所述 ,除非严重肾功能障碍,都不会影响24小时内维持水分的平衡,即没有尿多尿少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有“一喝水就有尿的人和喝水多没尿的人”这样的体验或经验呢?
这其实反映的不是肾功能和健康问题,而是身体状态问题。
身体当时的水合状态
其中,最主要是身体水合状态。
所谓“水合状态”,是指身体是不是缺水,即血浆渗透压的高低。
有的人,天天水杯不离手,身体总是保持很好的水合状态。如果再大量喝水,特别是喝不含盐分的水,就会快速稀释血液,造成血浆渗透压下降,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尿液就增多,自然会很快排尿,让人产生“一喝水就有尿”的感观。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大喜欢喝水,身体总是处在缺水的状态,血浆渗透压相对较高。此时,如果喝水,首先需要填平血浆渗透压升高的欠债,然后,才会稀释血液,增加尿量。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水分子是身体内最自由的小分子,它可以顺渗透压梯度到达身体任何空间,快速维持身体内整个体液的渗透压平衡。
这样,一个人如果脱水,水不足的“缺口”并非只是4升的血浆,而是全身约42升的整个体液。
也就是说,要想让一个脱水的人增加泌尿量,首先需要填平的不止是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坑”,而是全身42升体液高渗透压这个“天坑”。
只有全身体液渗透压达到正常水平,再有多余的水分才会造成血浆稀释,增加泌尿量。
这就是有的人“喝水多(也一时)没尿”的秘密。
因此,“一喝水就有尿和喝水多没尿”通常不反映身体是不是健康,而是当时的水合状态。
膀胱敏感性和排尿习惯
既然肾脏生成的尿液并非直排出体外,而是暂时储存在膀胱等待撒出。
那么,如果膀胱很敏感,有少量尿液就会刺激强烈尿意,难以自持而频繁撒尿,人自然会感觉“一喝水就有尿”。
关于这一点,患过尿路感染,有过尿急尿频的人们深有体会。
而现实中,有一种并非泌尿系感染的,被称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状况,由于膀胱内感觉神经敏感,对于很多原本正常的刺激也会产生尿意、强烈的尿意,甚至类似泌尿系感染的尿急尿频症状,这类人自然会经常性“一喝水就有尿”,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兜不住”尿,“小尿脬”的人吧。
问题是人口中这类“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人比例很是不低,一般在10?右,这些人应该是“一喝水就有尿”的主力军。
另外,不同人的排尿习惯也不同,有人习惯于有尿意就及早排泄;有人习惯于憋尿。前者自然给人“一喝水就有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