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年代末的孩子,成长环境相比现在孩子,更为冷静和平和。那时,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童年本该在做的事情上。
如今信息的爆炸让我们开始对未来有窘迫紧张感,有商家联手营造的氛围,有同辈的压力,还有父母攀比的心态。
不想放过试错的机会,抓紧教育资源,一刻不停地忙碌,好像一定要做点什么,才不会在当下体系中掉队,只有这样,孩子将来生活才会好。
这种心态不分在哪个国家,而是整个时代的困境。
当父母时间、能力、资源有限,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1
把镜头拉远,育儿的目的是什么?
老天爷给了我慢热型的大儿子,不得不承认,我经历了非常多的内耗。他谨慎小心,观察多余言语,对于新的事和人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被“打开”的可能。
生在一个极其重视团体运动,对外向型人格有偏好的国家里,我承认,在没有真正面对他的个性之前,我有尝试去改变。
从三岁起我带着他尝试所有球类运动,满心希望他会喜欢上不那么孤独的合作类运动;
我鼓励他能在社交场合主动去认识陌生的小朋友,和朋友打招呼,他需要很长很长的适应时间,长到散伙了都没适应过来;
当时的我有懊恼,有沮丧,我知道“事前预热,事后复述”对他有多重要,随着年龄增长,他也有渐渐被打开的迹象,但慢热的个性是注定的。
连续三年送他去的运动夏令营,尝遍了各种团体运动,最后他爱上的是游泳和体操。
有一次去工作坊,和一位研究儿童心理的教授聊天聊到了这个问题,她问我,你育儿是为了什么?
在大家一贯把镜头拉近看(zoomin)的时候,很少人会有人建议你稍微停下脚步,把镜头拉远看(zoomout)看问题。
在我忙于战术(技巧,知识碎片,过程)的同时,她提醒我,你一定要回头看看战略(目标、格局),心中问号才能解开。
几年实践下来,我也渐渐梳理出一套设定大目标的思路:
目标:
你希望传递给孩子什么品质?
行动:
为了达到这个这个目标,能怎么改变?
为此要牺牲放弃什么?
遇上阻碍,怎么采取权宜之计?
我发现,通常我心中是有数的,我希望他能活得有趣、有自己、有选择,只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我力不从心了。
希望他能活出自己,可是却觉得他天性的慢热在阻碍发展;
希望他能有自由的选择,可偏偏执着于团体运动。
事实上,内向和外向的人在这个世界都是自带发展路径和闪光点的,单项活动(游泳、体操、搭建、画画)也有变成团体活动的可能。
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时间改变,但个性是无法改变的。最重要的,去接受他原本的样子,去支持他应该做的事情,给予无条件的爱,这才是我的起点,才是育儿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没想清楚,我的态度行动与目标就背道而驰了,那学习再多的育儿知识,掌握再多的应对技巧,只会让自己在错误的路上,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没有方向。
最终,错以为做不到,就放弃了。
这是可怕的。
当你在这一片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除了有强大的心理解压能力,有体系的知识储备之外,明确的育儿目标和格局,和与之一致的行动,才是给自己奠定育儿底气的事情。
“想成为的人”与“是什么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做了什么。
无可厚非,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不会变成我们想象的样子。
然而,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有了平日积累,他们就更有可能去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汇入了他内心的声音。
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是我们不可掌控的事情,不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忧虑太多,才能不患得患失地做到最好。
我很喜欢这句,我们知道的更多,就会做的更好。如何知道更多呢?就是去不断试错。
2
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受益终身的?
当把镜头拉远,站在长期规划的全局观上,当用一辈子的纬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快乐和健康时,你会看到,当下成绩高低、技能、功课、同伴压力是真实的,也是暂时的。
只看短期,只用外界显性标准来养孩子,就像游戏地图只展开了你身边的一小块,在茫茫一片的暗世界里瞎走乱撞,时间和精力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利用。
因为孩子成绩不好焦虑了,放弃付出多年的技能陷入纠结了,被竞争对手和挫折击败迷失方向了,因同伴压力错过了本应该追求的事情了......
当下每个人都会沮丧懊恼,可在解决这些“事”之前,把“人”理顺是更关键的问题,也才是育儿最重要的事情。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社交情感(Social-EmotionalLearning)是奠定一切认知、语言学习的领域,它是人类获得技能、知识、价值观的要具备的品质,有了它们,才能再去谈学习、生活、工作。
童年最基本的诉求是“被支持、被爱”,有了这样的亲子关系,才奠定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能孵化出那些美好品质:
他的情绪控制力,时间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
有了这些,孩子才能在积木坍塌的那一刻继续尝试;才能有给他赋能的同伴关系;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才能回到家按部就班地把功课做完;才能放心去探索未知......
这些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小剂量的试错积累起来的。
当在孩子遇上困难时,我们能如何回应是培养社交情感的关键:
我们能如何回应,让孩子在压力下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自己控制,管理压力,为自己做决定?
我们能如何回应,来维系亲子关系?让他感觉自己在被默默支持?
育儿最难的事情就是“接受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同时去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这是育儿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事情。
3
最重要的事情:能怎么做?
1、事前预告与事后复述
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牵扯到很多规则设定、亲子沟通、经验内化,这些事情发生的最好时机不是发生时,而是事前和事后。
事前是提前预告,事后是复述总结。
我发现,相比放学后那段时间,睡前孩子更愿意打开话匣子,我把哥倆的读书时间挪到了放学后,睡前就变成了谈心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回顾一件事情,每个人表达出对这件事情不同的感受,好比说:
你记得吗?那天晚上睡觉时间快到了,你依然在房间里和弟弟吵闹,妈妈很生气,大叫了一声你们才安静下来。(描述事实)
那天晚上妈妈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如果你们一直吵妈妈就没办法做,所以妈妈心情很不好,但大叫是不对的。你能告诉我你的感觉吗?(交换情绪和需求)
妈妈不想总生气,但妈妈也想要自己的时间,通常是你们睡觉以后。你觉得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交换想法)
一件事情发生时,人的记忆是不连贯的,如果没有事后复述,孩子就经常有“我不记得了”的时候。
但当事后输出之后,事情就会在脑袋里整合了起来,变成了经验和总结,一旦再次遇上,负面的事情对我们的威胁就更小,正面的事情对我们赋能就越大。
2、被看见和被倾听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队友朋友还是同事、老板,我们都希望被看到,被支持,被赋能。孩子同理,在年幼时能感受到这些,是可以为社交情感发展奠定底色的。
当孩子遇上困难时,共情和倾听就是最典型的做法。
哥哥前些天一放学就在大小粒乐高,因为之前的步骤没搭好,导致后续的步骤没办法接上,他把乐高往桌上一摊:“我再也不搭了!!!!”
我:“看你样子挺挫败的!”
他:“你不要再说了!”
我:“嗯!”(我也保持沉默,直到他再次开口)
过了一会儿,
他:“你看这个乐高就是接不上,怎么都接不上!”
我:“是啊,那怎么办呢?”
他:“不知道!”
我:“上次搭小飞机也是同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他:“我上次.....”
我:“接下来你能怎么做呢?”
他:“我会......,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好”
我:“不如你先试试,如果遇上困难了,我们继续讨论。”
他:“好!”
在育儿中,父母最好的状态就是情绪平稳,像一个大容器,承接着孩子的内、哭、闹、挫败郁闷的问题,我们只管接住这些大情绪,帮他定义需求,而不是直接帮忙处理这些情绪。
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倾听,才有被赋能的可能,我们安静、耐心地等他说,才会给到安全感,没有威胁,没有压力,当他渐渐平静下来了,那些被挫败隔离掉的感觉,才能慢慢浮现。
这种处理方法和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人类似,是无论任何个性,任何处境,都适用的方法。
3、情绪管理的榜样
作为容器的我,也是需要渠道释放的。
我是个普通的妈妈,我会沮丧、会烦躁、会崩溃,但我不隐瞒,因为妈妈也是个有有血有肉的人,当有大情绪时,是可以直面它,不去对抗它的。
有一次,因为哥倆穿衣服刷牙吃饭太拖拉,导致我们错过了Sigg早上的班车,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开车把他送到学校,这一来一回就是半个小时。
我们叁站在家门口看着校车离开的背影时,我非常抓狂地自言自语说:
“早上我们都没有抓紧时间,就没赶上校车,妈妈真的很烦躁,我需要做一下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坦诚相见,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是可以以一种孩子不害怕,不伤害亲子关系的方式展现在他面前的。如此一来,当孩子遇上了类似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法也会变成他内心的独白。
育儿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但绝不仅仅去做一件事,而是去理顺孩子和我们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