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两位耄耋老人已是四代九人同堂,在大山深处他们携手共同走过了平淡而不平凡的75个春秋。
在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石阳土家族村,郭定安老人今年96岁,妻子杨通珍86岁。75年前,郭定安用一张手帕作聘礼就将杨通珍娶进了家门。如今,两位耄耋老人已是四代九人同堂,在大山深处他们携手共同走过了平淡而不平凡的75个春秋。(图/文 宁坚)
位于茫茫大山之中的石阳村建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全村85%的人口是土家族。目前出村只有一条仅容一辆汽车通过的蜿蜒碎石山道,村里人出门得走一小时山路后到大路边再换汽车15分钟到五德镇,在镇里再换汽车2个小时才能到达县城。
郭定安6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便撒手人寰。杨通珍4岁时,父母也相继去世,二人皆由亲戚抚养。杨通珍11岁那年,21岁的郭定安便将她娶进了家门,杨通珍老人说自己是丈夫的“童养媳”。
“娶她时的聘礼就是一张手帕,我请媒人带过去给她,第二天她就跟我回家了。”郭老说:“我家很穷,我们没有举办仪式,也没有办酒席,只在堂屋里拜过天地就算成亲了。”婚后两老育有一儿一女。
年轻时的郭老酷爱习武,两三个壮汉也近不得身,他不仅会用竹子编制毛龙、还是养鸭能手,在捕鱼方面也特别有技巧,在村里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他将自己编织的手工艺品拿到邻镇换成布匹等生活用品回到村里出售。88岁时,他的右眼突然不适,治疗不及时导致失明。
由于儿孙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两老的生活完全是自理。“上桌就有热饭吃,很多时候洗脸水、洗脚水都是她给我准备好的,我抽烟也是她帮我点燃。”问及郭老,妻子好在哪里?郭老如是回答。
杨通珍老人极为和善,说起话来眼睛总是眯成了一条缝,去年她在做家务时不小心将右手食指切断,但这并不影响她做家务。虽然两老的年龄加在一起有182岁,但他们的记忆和思路一点也不模糊。郭老自豪地说:“红军长征两次路过我们村,有一次有6个红军迷了路,是我把他们安全送到了镇远。”中午饭,两老每人吃下了两个拳头大的粽子。
两老除了有五六亩田地外,目前还养有一头猪、两只鹅和三十六只鸡。
“别村放牛,我们是放鸭,我们村里养鸭的人比较多,只要哪家的鸭病了,找我一看便知。”郭老曾经是村里的会计,还保管过村里的粮仓。在集体经济时代,村里把放鸭的任务交给了他,时间久了,他便学会了如何给鸭治病。
老人每天过着清贫的日子,没有一双像样的鞋。
每天上午和下午,杨老都要到地里干活,挖土、放薯苗、盖土,一切都显得干脆利落。
生活中,两老相敬如宾,杨老说:“他很尊重我,家里的大小事务我都可以做主”,而面对妻子的郭老则很体贴:“有时有点小矛盾就事论事说两句,没必要说重话伤人”也许这就是相爱长久的真理。牵着老伴的手,杨老显得有些腼腆。
看着父亲年事已高,不久前,儿子将郭老养的二十多只鸭子全部卖掉了,对此老人相当不高兴,怄气了一段时间,村支书跑来“调解”。
老夫妻的小曾孙两岁了,照片拿在手里,杨老手指一会儿敲敲孩子的鼻子,一会儿摸摸孩子的手,眼里流露出了浓浓的爱意。而已经在外工作生活的孩子多次提出让他们到县城一起住,但两老“不领情”。过年过节孩子们不一定回来,但每逢老人过生日就一定会赶到。
只有800多人的石阳村大多都很长寿。90岁以上的老人有2人,80岁以上还能劳动的老人有15人,70岁以上有112人。问及长寿之道,两老笑了起来:“我们没有特别之处,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喜欢喝点自己炒制的茶,只要身体没啥不舒服就要下田干活。”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两老看得非常淡。在老人家的后屋中放有一口棺木,棺木是20年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
两老把生命中一切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对方。世间什么都将老去,只有真爱永远年轻,当岁月幻化风霜雨露,惟有白头携手相伴远行……在浩淼的时间长河中,75年的婚姻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唯有真挚的爱情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