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工人,常年在地下28米的隧道里工作,每天都与岩石的粉碎和爆破声为伴。近日,记者探访了青岛地铁1号线太行山站的建设现场,零距离体验到了爆破、钻孔工人们的日常。(青岛新闻网 孙志文/图 于泓/文)
早上6点30分,记者来到青岛地铁1号线太行山路站项目部的生活区。这里用板材搭建的食堂因为没有暖气和空调,显得尤为寒冷。虽然才早晨6点,食堂连接的生活区已经不断有工人进进出出,原本橘黄色的工作服挂满了泥浆,工人们像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工人们的早餐很简单,刚刚熬好的大米粥和提前拌好的咸菜。
“人停工不停”,项目部副经理张艳文告诉记者,他们负责的青岛地铁1号线土建1标A2工区采用的是流水作业的方式,上一组工人完成任务后,马上再换另一组人继续开工,就像是一部机器,一环扣一环,谁也不能掉链子。早饭后,钻孔组的工人们在餐厅集合,忙里偷闲看会儿电视。
今年52岁的李玖泽老家在四川绵阳,虽然还不到退休的年纪,但儿子已经娶妻生子,小孙子刚刚满月,现在李师傅就想赶快忙完手上的工作,早点回家去抱孙子。李师傅说,钻孔是隧道推进的第一道工序,工期紧假期也短,除了个别时段停电,基本上每天的日子就是睡觉、干活。说起这些,刚刚当上爷爷的李师傅有点难受,来青岛一年多了,也没时间给孙子带回点特产。多给家人带回点钱,成了李师傅唯一能做的事。
早晨6点40分,天还没亮,早班队伍就出发了。
他们要步行15分钟前往地铁1号线太行山路站施工工地。
上工之前,要开班前安全会。这是每个班次上班前必须参与的事项。
进场班前会、整理工具、穿戴好防护措施,7点30分,钻孔工人们进入了作业面--地下28米的工作平台。尽管还在施工阶段,但隧道已经经过了涂浆处理,不用担心会有碎石掉落。
钻孔组的董师傅在检修机械。“你们往后靠靠,等会儿机器开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出来了。”51岁的董师傅招呼着记者往后走,像李玖泽师傅一样,董师傅也来自四川,外出打工已经快10年了,儿子也刚刚结婚。
爆破打孔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打孔用的风镐有90斤,虽然机器启动后会有一个支撑力,但风镐开动后的后坐力非常大,工人们的胳膊非常吃劲儿。
为了防止粉尘,风镐前要加装水管喷水,师傅们正在托运水管。
随着隆隆声响起,工人们开始了打孔作业,尽管风镐施工过程中会有喷水降尘处理,但空气中还是弥漫着粉尘。
每个爆破孔深1.8米,每钻一个孔至少需要半小时。打孔作业要持续两个多小时,记者在这期间返回地面调试设备,尖锐的耳鸣声一直萦绕在脑子里怎么也赶不走。项目部的工人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耳鸣一般个把小时就没了。
23岁的李福是工地上的电工,虽然不用打孔,但他需要全天在地下待命。
引爆炸药的雷管单独存放在一个储藏室内,为的就是安全。
工人在打好的空洞内装炸药。
“每次爆破我是必须到场的。”62岁的郑静奇是负责太行山站爆破项目的总工程师,老师傅是部队军工专业出身,退伍之后开始从事爆破工作的施工和研究。他是1976年来的青岛,从小伙子一直干成了老大爷。虽然听起来爆破是个危险的工作,但老爷子已经跟炸药打了半辈子交道,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成了业界有名的爆破专家。
临近中午12点,布药已经完成,随着一连串的轰鸣,爆破施工圆满完成,爆破组的工人撤离了现场,等粉尘排干净后,由除渣组、灌浆组的工人进场继续作业,依次循环,人停工不停。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施工工人都是刚刚从地铁3号线项目过来的,但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他们都还没有体验过青岛地铁。在采访的最后,记者为这些工人们拍摄了一张合影留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