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关于古老事物生生不息的新旧闻几则

  一今年2月份,柯达公司和好莱坞六大制片厂续约,继续生产胶片。这些制片厂是:华纳、迪士尼、 环球、派拉蒙、福克斯、哥伦比亚。

  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如今仍不难见到。《碟中谍5》用了胶片(35 毫米,型号:Kodak Vision3 200T 5213, Vision3 500T 5219)。《聂隐娘》也用了胶片,所用的型号中有和《碟中谍5》一样的(35 毫米, 型号:Kodak Vision3 250D 5207, Vision3 500T 5219)。

  此前,包括马丁·西科塞斯、昆汀·塔伦蒂诺、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内的一些导演都曾呼吁对胶片的保护。马丁认为,高清数字拍摄时代的到来,的确为电影拍摄带来许多便利。但胶片是建筑电影艺术大厦的基础砖石。每一个学电影的学生应该了解这种砖石的质感和结构。

  电影语言的质感,包括布光效果,构图,色彩,都是建立在胶片技术上的。他说:“在电影历史上,建构了我们这艺术形式的那些作品,绝少是不在胶片上诞生的。我们在高清数字上做的每件事,都是努力要重造胶片的观感。”

  尽管柯达公司陷入破产泥潭,但这些新合约,让这家127年的厂子还继续生产下去。柯达的CEO Jeff Clarke 说:“长久以来,胶片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未来也仍然会这样。”二

  关于传统照相机的感光材料,也有一些旧消息。2008年,美国宝丽来公司宣布停止生产(Polaroid)即时显影底片(相纸)。在此一年前,他们已停止生产宝丽来相机。自1972年划时代的即时显像SX-70系统发布以来,“拍立得”作为一种大众影像文化深植在人类生活中。所有手机滤镜式APP企图为照片做的美化,其美学基础即拍立得的底片显像效果。想必很多人看过塔可夫斯基的那本拍立得影集,这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最高艺术可能性之一。

  在宣布停产的当年,三个拍立得爱好者Florian Kaps博士、 André Bosman和Marwan Saba宣布建立一间叫做“不可能项目”(The Impossible Project)的公司。公司标志即为大写的IMPOSSIBLE,然而“P”是翻转的。

  我的观感:这个P既是宝丽来,又是对过去的回望。Kaps和Bosman是在拍立得的工厂的停产纪念活动上遇到,并决定开这间公司的。新公司买下了宝丽来生产相纸的生产线,租用了宝丽来原先在荷兰Enschede的一个生产工厂,建立研发部门,开始为这世上存在的无数台宝丽来相机继续研发、生产胶卷。

  这家公司现在为宝丽来三种相机提供18种底片。最新的动向是,他们发起了一个“即时实验室”(Instant Lab)的计划,发明了一种“不可能硬件”(Impossible Hardware),这装置可将手机拍摄的画面透过方孔投射到自动显影底片上,使手机成为一架拍立得。与此相关的,富士公司的许多胶片也陆续停产。黑白的Neopan系列,反转片的Provia和Velvia系列,都渐渐消失。而曾经每一种经典型号胶片的诞生,都意味着一种色彩或光影美学的诞生。

  现在的富士,仍然生机勃勃的胶片生产线,是它的“拍立得”产品Instax底片。一共有两种产品,只是幅面上的差别:宽幅版(Wide)与迷你版(mini),并且只有彩色版本。富士北美公司的一位产品经理Nick Riviezzo表示他们曾经提过建议,是否能生产黑白的版本,但显然这不在公司的计划之内。三35毫米胶卷从1920年开始发展,1930年代,“135”被柯达公司固定为一种设计相机胶片暗盒的标准,此后135相机大行其道。直到今天,数码相机的感光芯片仍以35毫米胶片的幅面为准绳(即全幅)。135相机几十年的统治地位和生产历史,使它在民间有巨大的保有量,而这使35mm胶卷仍坚强地生存着。尽管如今的大众消费型胶卷产量下降到高峰期的1%,但包括柯达,爱克发(Agfa),伊尔福(Ilford)在内的传统胶片厂家仍在继续生产。

  此外,一间从1990年代坚持到现在,并且在前些年颇掀起一波影像风格潮流的相机与胶卷厂家是Lomography。1992年,一帮维也纳学生在旅游的时候买到了一台苏联时期列宁格勒光学器材厂(Leningradskoye Optiko Mechanichesckoye Obyedinenie)生产的廉价相机LC-A,它成像质量很糟糕,但学生们发现它拍出来的照片有大暗角和浓艳的色彩,颇具一种奇特的艺术气息。学生们成立了Lomo影像协会(The Lomographic Society),在维也纳发起艺术运动,他们用这款相机拍照并展览,很快就从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个新企业。

  从1995年开始,Lomography公司拿到了这款相机在原苏联地区之外的独家销售权,大力推动Lomo文化,并开始为之生产新的胶卷和新款相机。在公司网站上,他们也售卖许多其他公司生产的胶卷。因为这台LOMO相机,110格式和120格式的胶卷,到现在也还生存着。另外一家公司的创业故事更有意思。这间公司名为“CineStill”,直译过来叫做“电影静止”。2012年之前的几年里,怀特兄弟(Brothers Wright)作为摄影师试验用35毫米电影胶片来拍摄照片,他们使用柯达Vision 3 500T 5219胶片,发现效果很好。但他们最少要拍完长度约250张底片的胶片才能去冲洗,这是冲印厂设备的最低冲印数量要求。

  2012年,他们开始试验对电影胶片进行预处理,发明了一种处理方法,去除电影胶片的碳黑防光晕层(rem-jet layer),同时并不污染胶片的感光乳剂。经过处理,电影胶片能够直接用C-41照片冲印系统来冲印。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冲洗店里用的就是C-41照片冲印机器,现在数量少了很多,但还是很容易找到。在国内,万能的淘宝可以找到冲洗店家。在德国,类似屈臣氏的药妆连锁店DM和Rossman与大型冲印工厂合作,你把胶卷放到店里的胶卷回收区,填好单子,几天之后就可以去拿回洗好的底片。

  CineStill公司起初研发了两种型号的彩色胶片,一种是日光型,低感光速度(ISO 50),适合室外拍摄;另一种是灯光型,高感光速度(ISO 800),适合室内拍摄。去年,他们尝试过通过众筹网站筹集研发120相机的胶卷,但是没有成功。不过去年他们推出了黑白胶卷“bwXX”。XX代表的是一款柯达公司从1959年推出,一直使用到21世纪的黑白电影胶片“Eastman Double-x film stock (5222)”。

  《辛德勒名单》(1993)是用它拍的,诺兰的《记忆碎片》(2000)是用它拍的,《皇家赌场》(2006)里邦德第一次杀人的场景是用它拍的。CineStill提供的,不只是三种新胶片。对于影像爱好者或者学电影的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有了一种最便宜的方式去感受和试验电影胶片的质地。

  (在国内的时候,也一直有商家分装柯达5222电影胶片做照相机胶卷卖的,但一直非常非常小众。早些年我买过几卷,不过因为在家用冲罐冲洗的技术太差,洗出来的底片曝光不正确。)说起来,用传统相机拍照,然后去洗照片,和朋友们一起翻相册的生活,也过去没有多少年。但一种传统的确消失了。

  现在虽然图像爆炸的年代,然而被挑选并冲洗出来的却少多了,所有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巡游,十分钟之后就被忘记。很多年以后,当现在所有的存储设备不再能被读取的时候,也需未来的人们会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是图像的荒年。当然,消失的只是生活照,也许以后的历史研究者可以从无数经数码PS并打印出来的婚纱照中寻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真谛吧。四BBC9月4日的一则报道调查了黑胶唱片在最近两年的成绩。“目前全世界黑胶唱片的销量创下自1997年以来的新高。2013年,美国销售了460万张黑胶唱片,是五年前的近5倍。英国销售了38.9万张黑胶唱片专辑,增幅为50%。据行业统计,全球黑胶唱片销售额总计达1.71亿美元,而五年前只有5500万美元。”

  这样的销售额,并不使黑胶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但报道中一些企业主在德国四处寻找老式黑胶唱片制作机器的故事,和Impossible买下胶片生产线的故事,颇有一些神似的地方。而且,黑胶热还在升温:“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这些废弃的唱片压制机器的所有者逐渐意识到他们可以提高要价,于是这种机器的价格开始暴涨。”

  调查说,购买黑胶唱片的人群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三分之一。而且——“黑胶唱片的魅力似乎并不限于拥有唱片机的人——3.7%的被调查者称他们虽然买了唱片,但是并没有唱片机。”我在德国四处逛时,在跳蚤市场上看到过大批陈年的旧黑胶唱片。很多人埋头挑选。在法兰克福市中心的大电器城Saturn的影像区,除了DVD,蓝光,CD,也专门辟有黑胶唱片区,全是新生产的唱片。从爵士到古典,一应俱全。

  我没有听过黑胶,但我看到过黑胶唱片支持者和数字音乐支持者对音质的纷争。没有谁能说服对方。这好像纸书和电子书持续了数年的战斗。五亚马逊在2007年11月19日发布了Kindle的第一代,第一批库存五个小时内被抢光。从那个时候开始,亚马逊和世界上许多电子书销售平台一起,开拓出一片新的电子书阅读市场,2010年的ipad出现之后,苹果也开始分蛋糕。起初的几年,这个市场爆炸式增长,在美国,2008年电子书销售额占图书总销量的1%;到2011年,迅速增长到17%,这时的增长率是以三位数计的。人人以为纸书要死了。

  到2013年,美国电子书销售额占图书总销量达到28%的高峰;从去年开始,这个市场的增速显著放缓,2014年,增长率只有3.8%。在尼尔森图书公司2014年全球图书市场报告中,最新的预测是,当这个数字达到30—35%,数字时代的出版业将趋于稳定。

  作为世界第二大图书市场的中国,2014年电子书销售增速下降到不足20%,整个图书市场的占比是6%。另外,智能手机替代纸书或电子书阅读器成为图书阅读主要平台的预言,也被破除了。一点迹象都没有。在德国,电子书销售与阅读系统“Tolino”有350万用户,他们买了书之后,可以在Tolino阅读器上读书,也可以在Tolino提供的各个平台的App上读书。我在Tolino的技术提供者德国电信采访过负责人Claus Renkl,他告诉我,在Tolino350万用户中,大约80%通过电子书阅读器阅读,10%是通过各种设备的App阅读。还有一些是通过网页阅读器阅读的,Renkl先生说大概是因为上班的时候,有人趁老板不在的时候读书,而这个时候网页阅读就成了最好的“武器”。

  现在,数字阅读必胜的鼓吹者越发少了,没有人能望着疾速下降的增长率信口胡言。对于电子出版的创业者,重要的已经不是如何击败纸书——这根本没可能。尽力模仿纸的工作已经被Kindle和一众电子书阅读器生产者们垄断了。现在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创新电子出版和电子阅读的方式。让传统归于传统,让电子的更电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850 字。

转载请注明: 豆瓣一刻:关于古老事物生生不息的新旧闻几则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