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与依伊一起看更多犀利、温暖的好文章!
哪位童鞋知道乐器鄙视链的最低端是什么?
没错,就是二胡。
钢琴傲骄:"我可是乐器之王。"
吉他皮笑肉不笑:"你想让人家女孩跟你进丐帮啊?"
提琴眼一斜:"我一把弓都比你贵,高逼格。"
架子鼓一瞅二胡:"老子就没法跟你合奏,吱吱扭扭的从哪里进都不对!"
这时,有小姐姐说自己是学钢琴的,大家马上觉:"哇塞,好优雅,好有气质啊,学音乐的就是不一样!"
如果有人弱弱地表示自己是学二胡的,大家关心地说: "你们家生活有什么困难吗?"
除此之外还有:
"二胡?就是瞎子爱拉的那个呗。"
"以后可以和呐合开个红白事公司啊。"
"戴个墨镜可以去路边乞讨了。"
"给我拉个《赛马》或者《二泉映月》呗"
"赵本山的二胡算几级水平?"
好像拉二胡的生活过的很惨,是吗?
确实惨!因为二胡只有两根弦相依为命,却永远无法相拥啊!
很多人觉得二胡"惨",其实都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给"害"的。
整首《二泉映月》,像是对痛苦人生的倾诉,跌宕起伏,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听众则会自动脑补一顶破旧的黑礼帽、歪斜的墨镜,妥妥丐帮的形象。
不管群众背地里如何小九九,但自从1951年,《二泉映月》开始在广播电台播放,就获得了空前的盛誉;1959年,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二泉映月》在国内外流传,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一位英国音乐家听了后,激动地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时,不顾病体硬是跪着听完并留下了泪水。
他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01、生世坎坷:道士与寡妇的私生子
无锡"天韵社"的乐师阚献之先生曾与阿炳为邻。
据他所说,阿炳原名叫华均彦,因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
阿炳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与无锡名门秦家小姐(守寡)的私生子,为当时森严的封建礼教所不容。
幸好丫鬟把刚出生的阿炳偷出来,送到华清和乡下的亲戚家抚养长大。
阿炳1岁时,他寡居的母亲忍受不了婆家的虐待,离开人世。
8岁时,华清和把他接回道观,因畏人言,华清和对外只称师徒,不认父子。
蒙在鼓里的阿炳,并不知道时而严厉、时而和蔼的师父就是自己渴望的父亲。
华清和也曾希望阿炳能接受教育,能脱离道观脱离艺人,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把他送到私塾读书认字。
然而年幼的阿炳因为童年时期无父母的管教约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为他凄风苦雨的后半生埋了一颗雷。
他并不理解"师父"的苦心,对那些"之乎者也"也毫无兴趣,反而时常摆弄做法事的乐器。
华清和看在眼里,他并不是一个迂腐死板的父亲,相反他从儿子灵敏的听觉里,看出了儿子是一个学乐器的好苗子,是吃这碗饭的好料子。
从此,阿炳就跟着"师父"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练就是十年。
02、小天师寻花问柳至双目失明,被堂兄赶出道观流浪街头
1910年(17岁),阿炳正式参加道场法事。他长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辩,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天师"。
1914年(21岁),华清和去世,临死前才把他的身世告诉儿子。怀着复杂的心情,阿炳继承了当家道士的位置,和一位堂兄共同执掌雷尊殿的香火。
经过华清和多年的细心经营,道观积存的香油钱十分丰厚。而他的师伯尤武忠道长曾经说过:"雷尊殿一季香油钱的收入如果正常开支,可以应付两年的生活,但都被阿炳一下子就用光了。"
"金钱使人堕落"这句话似乎在阿炳同学身上同样应验。
无人管束的阿炳,兜里揣着香油钱开始逛窑子、抽大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道家的修真理念让他甩到爪哇国,他要彻底堕入红尘,证明自己是个纯爷们。
这一段放浪形骸得日子对于阿炳来说,直接导致他后半生忍冻挨饿。是阿炳一生抹不去的污点;
但是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来说,却是阿炳看破红尘、领悟人生真谛的高地上才创作出来的,具有超高的艺术价值。
也许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二泉映月》!
此时的阿炳无心过问道观的日常,法事也是能推就推,很快坐吃山空,还落下了一身病。
1927年(34岁),阿炳染上梅毒导致双眼失明,无法再进行法事工作。堂兄以此为借口,趁机把他赶出了道观,华清和毕生的心血就此易主。
从富贵到落魄,阿炳尝遍人间冷暖,就算人们叫他"瞎子阿炳",他也得"哎"一声。
03、与寡妇董催娣相依为命,创作人间神曲
瞎子阿炳,住在雷尊殿旁边的一间破旧小屋,靠拉二胡卖艺,勉强不饿肚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董催娣便是在阿炳最落魄,最无助的时候,选择和阿炳共同生活,那是1933年,此时的阿炳,已经40岁!
当时,阿炳的烟瘾还是很大,每当赚到钱就会去烟馆抽一口。因此结识了在烟馆里打杂的苦命寡妇娣。
董催娣,这是1979年经钟伯英(董催娣之子)接受媒体采访时亲口证实的。
1924年,董催娣做皮匠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5个年幼的孩子。眼见家里米缸见底,董催娣将大儿子送去当学徒,大女儿送人。
可即便如此,孤儿寡母没有经济来源,依旧无法生存,难道等着被饿死?董催娣将心一横,将剩下的两个女儿送出去当童养媳!
送走2个女儿,董催娣带着小儿子来到丈夫姐姐家,恳请丈夫姐姐收留这个孩子,自己则抛头露面,去无锡的一家烟馆做帮佣,勉强糊口。
在这里,她遇到了常常来抽大烟的阿炳,两个身世凄苦、同病相怜的人,很能聊得来!
自从有了董催娣后,阿炳几乎每天背着胡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右手搭在董催娣的肩上,出门卖艺。
夫妻二人几乎形影不离,赚到钱一起花,赚不到钱,一起忍饥挨饿,在董催娣心中,虽然阿炳是个瞎子,但却是自己的依靠!
当时的阿炳,虽然一无是处,但是对董催娣很好,对她的5个孩子,也视如己出,这一点,让董催娣很是感动,心甘情愿照顾阿炳的生活起居!
04、一身绝学带入坟墓
不少无锡人犹记得,阿炳拉二胡有着惊人的技艺。他从不开口讨钱,每当表演结束,就用二胡拉出无锡人说话的声音:"阿炳肚皮饿了,阿炳要吃饭,谢谢等等。"
听者无不动容,叹为绝技。
1948年的一个清晨,阿炳起床发现常用的那把三弦的蛇皮被老鼠咬破了,他就背着琵琶和二胡独自出门。
他一个人在街上瞎摸,不慎给黄包车撞了一下,琵琶碎了。阿炳觉得老天不让他吃这碗饭了,就此在家中歇着,靠董催娣给邻里倒马桶生活。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荫浏先生,向中央音乐学院推荐瞎子阿炳,并录制了《阚春风曲》、《听松》、《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曲子。
由于当时的条件简陋,没有能力录制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和其他几百首乐曲。杨荫浏教授表示非常遗憾,并和他做了约定,准备明年再来录。
遗憾的是阿炳没有等到,不到两个月他就去世了,终年57岁。
而他去世的原因,各界说法不一,有说他得了肺痨吐血而亡,还有的说得其他病死了。
而据作家陆文夫说,他去拜访阿炳时,得知阿炳已经去世半个月了,董催娣告诉他是阿炳受不了烟瘾的折磨,自缢而亡。
不管怎么说,阿炳并不孤独。29天后,董催娣的尸体被邻居发现,这时她的半边脸孔已经被老鼠啃啮了。
此生阿炳就是她的活着的精神支柱,阿炳一去,她也不恋人间!此去黄泉路上好作伴!
结尾
如果从宿命论的角度出发,阿炳半生都在黑暗中度过,却在透出一线微光之际然长逝,是非常遗憾可惜的。
而这无限悲辛中的一丝安慰,大概就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被家喻户晓。尽管这一线的曙光,并没有将他的命运轨迹改变丝毫。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阿炳又是中华民族钟灵之气的结晶,他的天才创作,将与黄河、长江的浪涛一起在天地间回旋。
而作为一个贝多芬式的音乐家,他给我们的不仅是音乐方面的享受,更是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面对生命的困境,他顽强的生活着,面对黑色的世界,他却顽强地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
(最后,要不说阿炳是"中国的贝多芬"呢,是因为贝多芬也是梅毒的受害者,一个耳聋、一个眼瞎,唉,不说了,叹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