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大部分上海人都是江浙一带的居民,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他们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上海租借寻求庇护。大量人口涌入,别的不说,光住就是个问题,于是当时的地产商就结合中西建筑特色,建造了大量排式房屋——石库门里弄供其居住。
李守白-工笔重彩《幽巷》2007年
后来,初始的石库门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演变,各种新式里弄层出不穷,虽没有像他们故乡的传统江南庭院那样亭榭林立、庭院深深,却依旧保留着层层递进的传统建筑风格,从入门的天井到客堂间、再到后院,次序井然,成为他们新故乡的安身之所。
弄堂的生活无非就是些家常里短和日常琐事,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并没消磨人们的生活情趣,在这一方局促的天地里,人们把日子过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弄堂的“庭院”,成为人们自得其乐的风水宝地。
李守白-工笔重彩《午后时光》2011年
所谓的“庭院”,就是传统里弄的前天井和后天井,等同于江南园林的前院和后院。天井都是露天的,没有屋顶的遮盖,充分接触阳光和雨露,花花草草在这里得以吸天地精华,茁壮成长,这本身就为生活提供给了诗意的环境。
进入一栋石库门里弄,迎面即是前天井,其基本功能是改善室内的通风和采光,使狭窄的居住环境增加一些通透感,并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作为内部居住空间的一个过渡。
李守白-工笔重彩《和谐天井》2005年
天井上方横穿而过的杆子,上面挂着各种物件,有随风飘荡的晾晒着的衣服,有需要晒干保存的蔬菜,有清洗的棉被.......下方各家门口摆放着自行车、小孩的玩具、煤炉、花景盆栽......天井的空间被充分利用,各家各户的包容理解使得这一方天地尽显和睦的活的气息。
李守白-工笔重彩《天井人家》2009年
在天井里,你经常会看见几个老人们围坐着下棋,他们时而沉思,时而嘴角露出爽朗的笑容,旁边围观的人虽然不少,却都屏气凝神,都不忍打扰这份宁静的美好。你也会看到一群小朋友兴奋地聚在一起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四国大战,或是坐在摇椅上的人们前后晃动享受着忙碌后的悠闲。
后天井在弄堂后面,挨着一排房子的围墙,通常是作为后门的通道,并作为厨房的辅助场地来使用。
陈丹燕说,她记忆里的里弄后院有煮肘子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气味,食品的呛油锅的气味......厨房的烟火气确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靠近厨房,这里也成为人们小酌的佳地,没事的时候从厨房烧几个菜,直接在后院摆开桌来,热乎乎的饭菜配上一坛美酒,若是独自一人,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若是有三两好友共饮,当然更好啦,大家一起谈天说地,任凭时光从身边溜过,这样的生活真是无比惬意!
李守白-工笔重彩《小酌》2006年
当然,舒适感并不总得依靠酌饮来满足,都说老底子上海人非常爱逗鸟,闲来提个鸟笼,搬张小桌小椅到后院,与鸟儿打趣的同时,看着旁边慵懒的猫咪匍匐在地上,午后明媚的阳光从天空倾泻而下,正是都市中“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了!
李守白-工笔重彩《后院闲趣》2011年
因为后天井面积相对宽敞,这里也成为老人和小孩业余活动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特别是炎炎夏日时,大家晚上聚在一起乘凉聊天,抬头望去,是布满繁星的清澈夜空,有了那么几分浪漫主义的气息。
进入前天井,侧面两厢房的花格窗映入眼帘,穿过客堂间落地的格子门,步入后天井,饭菜香味扑鼻而来......这两方“井”将室内与室外和谐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同时,为局促拮据的生增添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