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仅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时代。以写诗为例,唐诗往往偏重于描写名山大川、良辰美景,而宋诗则更善于抒发人生感悟、深刻哲理。
比如同写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用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将庐山的壮美写到淋漓尽致,又用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险绝写到登峰造极,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用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他的观察思考,又用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思考后得出的哲理感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画像)
作为宋朝最伟大的一代文豪,苏轼是宋朝文人的代表,苏轼的作品则是宋朝文化的缩影。苏轼的诗,在量上自然不能李白杜甫相提并论,却在哲理性和深刻性上更胜一筹,具有其独特魅力。
除了我们熟知的那首《题西林壁》,苏轼还有一首更为深刻通透的诗作,那就是同样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从这个标题上不难猜出,这是一首写给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的回诗。
(《清平乐》苏轼与苏辙剧照)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兄弟赴京赶考,途径渑池,住在县中僧舍,与老和尚奉闲相谈甚欢,还曾在壁上题诗抒怀。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苏轼被任命为陕西凤翔签判,苏辙送兄长至郑州,分手回京再过渑池时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送给哥哥,诗云: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苏辙兄弟)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你我同行兄弟在郑州原野上挥手话别,都很担心长途跋涉、前路艰难。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当我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时,想必兄长已经翻过了崤西古道。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曾几何时,我还做过渑池主簿,又和兄长在渑池这个地方同住僧房、同题壁诗。(注: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不久后考中进士,实际上未到任。)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遥想兄长此行独自一人定然很寂寞,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
(苏辙画像)
苏辙的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每字每句都是对苏轼的不舍和担忧,情真意切,动情感人,但也仅此而已,而苏轼的回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则完全上了一个层次、一个境界,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苏辙剧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到处漂泊,就像四方迁飞的大雁,偶然落脚在雪地里停歇。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它在雪地里留下爪印痕迹,只是偶然的事情,大雁这种鸟,飞东飞西根本没有定数。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如今,奉闲法师已经圆寂了,他留在这世上的只有一座安葬骨灰的新塔,你我也再无机会回到那里去看看当年题过诗的破壁了。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你还记得当时的旅程崎岖吗?路又远,人又困乏,就连骑的驴子都累得嘶叫不止。
苏轼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讲出了最深刻通透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啊,就像雪泥鸿爪,偶然留下痕迹,过不多久,就会被命运的大雪覆盖,再也无从寻见,再也无人记起。大雁来过吗?或许吧!人活过吗?或许吧!对于浩瀚宇宙和时间长河来说,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被埋入命运的大雪并销声匿迹于历史的洪流,就像老和尚奉闲一样,生前万般禅修,死后也只留一座新塔。
(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苏轼用四个字道出人生本质,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将其提炼成词,后来变为成语,意思是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现在用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也许你无法想象,苏轼创作此诗时,年仅25虚岁。一个刚刚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会有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实在令人佩服,真不愧为史上活得最通透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苏轼早早就看透了人生本质,所以才看淡一切,只为快乐过一生,也算不负苍天,不枉人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