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解析《红楼梦》

从哲学角度解析《红楼梦》

《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 王博 著 三联书店

从哲学角度解析《红楼梦》

87版《红楼梦》剧照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的新书《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全书文字扎实,文笔深沉,文思飞舞,既有妙想,亦有领悟,相信能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用哲学视角

解读和思考《红楼梦

王博坦言:小时候不喜欢读《红楼梦》,倒是觉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更有吸引力;而“人到中年,有些热闹的东西褪去,一些清冷的东西慢慢走近”,反而开始认真阅读起《红楼梦》来。这些心得,在繁忙之余“断断续续地记录下来,有时候在小范围内与朋友或学生谈起,经常受到大家的鼓励”,于是就有了这本《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

作者王博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庄子哲学》《中国儒学史·先秦卷》等。他眼中的“红楼”自然带上了哲学的色彩。如开篇关于“书名和意义”的讨论,就指出《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这五个书名,分别突出了心灵、情感、欲望、世界和生命的不同维度,各有其用意。而把“金陵十二钗”理解为十二种生活方式,也与哲学不无关联。

王博从红楼的布局、立意、诗句、用字等方面来细解红楼,揭示《红楼梦》“梦幻”和“万境归空”的主旨。体现在小说中,整部的故事在象征假的世界的贾府中展开,而作为历史象征的“史”、权力象征的“王”、财富象征的“薛”都汇聚于此,四大家族的设计用心呼之欲出。从权力、财富、历史,再加上李纨代表的理、秦可卿代表的情等,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元素都成为作者呈现“梦幻”和虚假世界的基本素材。情之无根、理之冰冷、财富的来去、权力的升降、历史的笔削,都显示出这个世界的变幻无常,《红楼梦》的整个书写都围绕着这个主题。

“十二钗”

对应十二种生活方式

全书结构以金陵十二钗展开,用宝玉收结。既各篇独立,可分别阅读;又一气呵成,多元一体。

十二钗中,开篇即讲“贾府四春”。这不仅由于她们是贾府的四姐妹,血脉贯通;更重要的,不如此则不足以表现蕴含在四个生命之中的从生长到收藏、自盛而衰的完整历程。从元春的荣耀开端,迎春的软弱无力,到探春和惜春的一声叹息,贾府百年的历史被压缩到一个短暂的时间之内,浓缩在四姐妹的生命之中。

这条线索,对于表现贾府的盛极而衰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十分重要。“四春”名虽四人,实则一体。元春和探春同为王妃,代表的是春天的灿烂和秋天的绚烂,正是两个最夺目的季节。其为烂也同,而其境其心不同;迎春和惜春似乎都有些弱,但迎春是弱而懦,惜春则是弱而刚,其为弱也同,而其迷其悟不同。

除了元春和探春、迎春和惜春,接下来的八位,从李纨到黛玉,保持了第五回提示的人物之间两两相对的设计。比如秦可卿和李纨分别代表着“情”和“理”的生命,湘云的“本色”对着妙玉的“做作”,黛玉之“有情”衬托着宝钗的“无情”等。

十二钗,不仅仅是十二位美好的女子,而是十二种现实的或可能的生活方式,每位读者都可以在金陵十二钗代表的不同生命中,发现自己的身影。借助于金陵十二钗不同的类型,作者进行的是具体而普遍的生命之反思,追问的是永恒的生存意义。

“入世”与“离尘”

即“真假”与“有无”

宝玉作为全书的主角,放在最后讨论,压轴出场,因“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没有宝玉,就没有《红楼梦》;没有宝玉,也无法归结《红楼梦》。

作为一位“正邪两赋”的人物,“玉”是宝玉生命的标志,也是他一生的困惑;既是他前世的印记,也是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金陵十二钗乃至整个红楼世界,都是宝玉因烦恼而求解脱、由情欲而得觉悟的道场。也因此,《红楼梦》是一部悟书,其“悟”的完成,是通过入情来完成的。

在作者眼中,《红楼梦》中有三个世界:第一个是情欲声色的世界,第二个是仕途经济的世界,第三个是万境归空的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讲,贾宝玉这块“玉面石底”的石头,在三个世界中游历穿梭,其实是完成“迷失—觉悟”的过程。

《红楼梦》的整个书写,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入世”与“离尘”,也即“真假”与“有无”。大荒山代表的真实的世界,这是石头的故乡;“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贾府,代表的则是虚假的世界,这是石头的他乡,“宝玉”之所寄。宝玉在这几个世界的穿越中,获得了反思的能力,完成了从入世到离尘的过程。

来源: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97 字。

转载请注明: 从哲学角度解析《红楼梦》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