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
有一种恩情让人终生难忘,
有一种教导让人受益匪浅,
有一种关怀让人刻骨铭心,
有一种职业,叫老师!
2020年教师节到了,想知道史上最帅的十位建筑名师吗?
童寯(1900-1983)
建筑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先驱者。
童寯,满族,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他是中国第一批出国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他先后在南京、上海设计了非常多的现代建筑作品,比如南京外交部大楼,大上海大戏院、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
童寯与孙子童文(左)、孙子童明(右)在文昌巷52号庭院中
南京中山陵中山文化教育馆 (1936年设计)
大上海大戏院(1933年设计)
1937 年夏天,童寯完成《江南园林志》的手稿,由刘敦桢带到北京营造学社印刷。当时刘敦桢、梁思成认为营造学社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北方的宫殿建筑体制的研究。刘敦桢到南方来开拓新课题,童寯在上海接待刘敦桢,据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尽管他们已经通过很多书信讨论中国的斗拱及其考证。童寯告诉刘敦桢,他已经考察了近 100 个江南园林,并作了测绘,完成《江南园林志》一书,并且在找导游出版社发行。刘敦桢建议由营造学社来发行。
《江南园林志》拙政园平面图
据刘致平说 :“《江南园林志》在梁思成、刘敦桢、朱启钤之间传阅,他们异常震撼。《江南园林志》独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而且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整个理论框架,给后来者的研究空间也很小。他们讨论了是把《江南园林志》当成《营造学社汇刊》的特刊单行本发行,还是与《清营造则例注释》一样以专著发行。《江南园林志》是原创著作,完全不同于营造学社的研究传统,即主要围绕考证梳理和诠释《营造法式》。最后朱启钤决定作为著作发表,并让梁思成想办法把童寯挖到营造学社。”刘致平是童寯在上海家中亲自带完毕业的东北大学流亡学生之一,后来在营造学社做梁思成和刘敦桢的助手。
1937 年 5 月 17 日,梁思成在北京读完《江南园林志》,给童寯写了一封长信,极高评价他初读的“巨作”:“拜读之余不胜佩服。(一)在上海百忙中,竟有工夫做这种工作 ;(二)工作如此透澈,有如此多的实测平面图 ;(三)文献方面竟搜寻许多资料 ;(四)文笔简洁,有如明人笔法 ;(五)在字里行间更能看出作者对于园林的爱好,不仅仅是泛泛然观察,而是深切的赏鉴。无疑地是一部精心构思的杰作。现在我尚以为美中不足者两点 :(一)文中 refer to 照片或图处甚少,有很多很有意义的照片,文中没有指示到,读时文图分离,成两部分,颇为憾事。士能函中想已提及此点。(二)“现状”节内注重园史,均未加游时印象,极少叙述老兄亲见到时建筑物或布局之现状。不知尊意以此两点为然否?这本大著,桂老读罢,除赞叹外,顿生野心,竟想拉你加入学社来做考古工作呢!”梁思成认为童寯东北一别后,用了新学的桐城派晚明的笔法。
梁思成写给童寯的信
写完这封信,梁思成与林徽因带着助手莫宗江,起程再次跋涉到山西五台山。这次他们发现了中国境内留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这一伟大的发现,不仅是营造学社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学术上的巅峰点。在《江南园林志》排印过程中,卢沟桥战事爆发,朱启钤把童寯手稿、照片、测绘图纸存放在天津英国麦加利银行的保险柜里。不想次年,天津大水,把手稿泡烂。这本划时代的巨著,只差几个月,就可以在童寯才华横溢的 1937 年,年仅 37 岁时出版。结果直到四分之一世纪后, 1962 年他 62 岁时才最终问世。而当年为他手录书稿的爱妻已去世。童寯以花甲之年,重新描绘抗战前他逐个步测的私家园林。这时的童寯,仍然对江南的每个园林闭着眼都能知道其中的一石一木,他的测绘图除总体准确外,还带有他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至于园林,对其中几个最著名的,我几乎熟悉它们的每块石头。”曾经有文章讨论他的步测制图与后人仪器测绘制图的不同,认为他的步测园林图令人叹服。
《江南园林志》留园平面图
杨廷宝(1901-1982)
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探索者。
杨廷宝,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副校长、教授。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大贡献。50多年来,完成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在设计工作中,主张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国情。设计作品具有稳健、凝重、严谨、庄重的风格。
有人说,民国时期半座南京城都是杨廷宝打造的。
中山陵音乐台、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宋子文公馆……这些点缀在南京城里的民国建筑精品,都出自建筑大师杨廷宝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还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毛主席纪念堂、南京长江大桥等,百余项工程的设计。
刘敦桢(1897-1969)
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刘敦桢,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30 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59年起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刘敦桢先生带领建筑系部分师生参观苏州园林古建筑
如今,无论是在建筑史研究,还是在园林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学术领域,吾侪后学晚辈都从刘公的巨作中获益良多,自先生丰赡的学术遗产中汲取无穷的养分。当然,最让我们感动与震撼的,还是刘先生与那一代学人崇高的治学风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乱世中,营造学社诸公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内地与边陲调查古迹遗构的身影;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爬罗剔抉的学术态度,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梁思成(1901-1972)
中国现代建筑的思想家
梁思成,梁启超长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其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驱者之一,中国文物建筑、古城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现代民族风格建筑的探索者,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
20世纪50年代初,梁思成手绘的北京城墙和城门楼改造图稿
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实地考察中国建筑
冯纪忠(1915-2009)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人。
冯纪忠,河南开封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以其哲学和思想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建筑文化的教学与传播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培养并影响了一批批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推出了中华文化精神和现代园林设计的结合,发展了现代园林设计理论。专于建筑设计,城市,园林规划及风景园林。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1955年底起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近三十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方塔园)
汪坦(1916-2001)
建筑教育家。20世纪中国第一套外国建筑理论译丛翻译工作的主持人,中国近代建筑全面调查与研究工作的主持人。
汪坦,江苏苏州人。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曾任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世界建筑杂志社社长。长期从事建筑教学和研究。专于建筑设计及建筑理论。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和当代国际建筑思想的研究。撰有论文《战后日本建筑》、《关于“一种方法的论术”》。
汪坦先生塑像
林克明(1900-1999)
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林克明,广东东莞人,1920年留学法国,毕业于里昂建筑工程学院,后在巴黎建筑事务所随名建筑师Tony Carnier从事设计工作。1926年回国,曾负责设计广东省立图书馆(今孙中山文献馆)。1930年建设中山纪念堂时,他任工程顾问,主持现场监理工作。在建广州市政府合署楼时,他负责技术设计工作。1933年,他参加广东省政府合署楼设计方案竞赛,又获金牌奖。以后,又设计过广州市多所学校、戏院。他于1932年创办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50年代初,他率专家小组勘察、修复改建了毁于火灾、被美国专家鉴定为毫无修复价值的大新公司大楼(今南方大厦),一直使用至今。以后,林克明历任广州市建筑工程局局长、广州市设计院院长及总工程师、广州市建筑工程学校校长、城建大学校长、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他担任方案设计或主持设计的著名建筑项目有中苏友好大厦、广东省科学馆、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等十多项,是广州最著名的建筑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历来是岭南建筑的重镇,作为创办人,林克明厥功甚伟,其德永馨。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32—1945)、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时期(1945—1976)、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兴起与发展时期(1977年以来),都有他教书育人的身影。
张鍈绪(1877-?)
中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的作者。
张锳绪于1893年夏入北洋水师学堂,他1899年春赴日游学,1902年获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机械专门优等选科文凭,是年冬回国担任平江金矿局总工程师;1904年夏任保定师范学堂总斋长兼教习。1905年,得进士出身,分商部任主事,曾在北京、保定等处监理工程,并曾任农工商部中初两等工业学堂教职和直隶师范学堂监督。因在日留学期间曾“稍治建筑之学”,宣统二年(1910)春,他受命于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教授建筑课程,并完成《建筑新法》一书。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本由中国人撰写的现代建筑学专著。赖德霖评价张鍈绪“是目前所知将‘建筑’这一新的学科名称、学科内涵及其实际应用原理一起引入中国大学教育的第一人;尤为重要的是,《建筑新法》向中国引介了一种以使用功能为出发点和以结构构造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方法。”
陈志华(1929-)
中国第一部外国建筑史作者,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译介者,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
有著名建筑师,台湾漫画家,天津大学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激动网网站副总裁、总编辑均为此名。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岁时始与楼庆西、李秋香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每年春秋两季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乡土古建调查。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
《建筑史论文集》首任主编陈志华先生调查乡土建筑时与村民合影
吴良镛(1922-)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建筑家、建筑教育家。提出城市有机更新思想,1999 国际建协第20次会议《北京宣言》起草者。
吴良镛,1949年获美国匡溪艺院硕士学位。从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从50年代起,一直参与、指导国家重点规划设计任务,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桂林、唐山、三亚等地城市规划的制定与编审,曾参与主持国家图书馆、北京菊儿胡同居住区改建、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中央美院、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工程等建筑设计。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60年,培养了众多人才。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教师节,向各位建筑名师致敬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老师送去祝福哦!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联络、投稿、投诉